《中国至2050年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水问题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综述了国内外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差距,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并重点介绍了国际上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的案例以及中国近期的涉水科技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区分近期(至2020年前后)、中期(至2030年前后)和长期(至2050年前后)三个时段,并按照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和水管理五个方面以及国家需求发展目标科技问题关键技术的基本框架,研究了中国至2050年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的路线图,重点绘制了基于发展目标、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三个层面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并从基础性研究、前瞻性技术研发、流域研究与管理和中国区域水资源问题对策四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及未来时期中国应该重视和加强研究的若干重大科技问题。
本报告对于各级科技部门、水利部门、环境部门、国土部门、农业部门等的决策者,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系统中性质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之一,而干旱、洪涝则是最为常见的水灾害。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越来越成为与土地和能源同样重要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水资源问题涉及国家安全的多个方面,包括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1977年联合国水资源管理马德普拉塔(Mar del Plata)会议文件所提供的数据,全球水资源总量为13.86亿km3,其中淡水资源总量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5%,便于利用的淡水资源则只占水资源总量的0.8%左右,而全球淡水又主要以固态形式储存在地球两极冰盖之中,占全球淡水总量68%以上,其余以液态的形式存在于河流、湖泊、沼泽和地下600m以内的含水层中。全球的河流年径流总量不过4万km3,仅仅占全球淡水总量1%左右。全球平均降水的周期大约为10天,陆地上的降水不断提供水资源的可更新水源,为人类所利用的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全球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而且其中60%左右又通过蒸发过程返回到大气中。水资源在区域可持续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尤其在缺水区域,其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未来水资源的供应安全具有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的Malin Falkenmark曾研究指出,到2025年,非洲和亚洲至少有30亿人口不得不面对严重的水短缺问题,同时,世界上超过50%的人口也将会因为水资源短缺问题而难以实现粮食自给。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水循环形成了生物圈的血液系统,它是全球地表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相应的,世界各国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烈,近年来,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相继制定了与水资源相关的发展路线图,目的在于放眼未来,为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而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