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利用RAPD、ISSR、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对落叶松进行鉴别,分析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开展了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的研究。根据内容分为6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落叶松和分子标记研究的相关进展及开展相关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章介绍了兴安落叶松天然群体形态与ISSR、RAPD遗传多样性研究;第3章介绍了兴安落叶松基本群体和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第4章介绍了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RAPD、SSR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第5章介绍了长白落叶松初级无性系种子园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章介绍了落叶松种间、无性系及杂种家系的鉴定。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落叶松简介 1
1.2.1 长白落叶松 2
1.2.2 兴安落叶松 3
1.2.3 日本落叶松 3
1.2.4 落叶松遗传改良简介 4
1.3 分子标记简介 6
1.3.1 ISSR标记 7
1.3.2 SCAR标记 8
1.3.3 RAPD标记 9
1.3.4 SSR标记 10
1.3.5 SNP标记 10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
1.4.1 应用分子标记进行种间鉴别的目的与意义 11
1.4.2 应用分子标记研究遗传多样性的目的与意义 12
1.4.3 应用分子标记构建图谱和进行关联分析的目的与意义 14
2 兴安落叶松天然群体生长变异与ISSR、RAPD遗传多样性研究 16
2.1 兴安落叶松种源、无性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 16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6
2.1.2 结果与分析 17
2.1.3 小结与讨论 24
2.2 兴安落叶松种源ISSR 遗传多样性 26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6
2.2.2 结果与分析 30
2.2.3 小结与讨论 35
2.3 兴安落叶松种源RAPD 遗传多样性 37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7
2.3.2 结果与分析 39
2.3.3 小结与讨论 49
3 兴安落叶松基本群体和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4
3.1 基于RAPD标记的兴安落叶松基本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54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4
3.1.2 结果与分析 58
3.1.3 小结与讨论 61
3.2 兴安落叶松基本群体与育种群体RAPD 遗传多样性分析 63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3
3.2.2 结果与分析 64
3.2.3 小结与讨论 68
3.3 基于SSR 标记的兴安落叶松基本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70
3.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0
3.3.2 结果与分析 74
3.3.3 小结 80
3.4 RAPD和SSR分子标记方法的比较分析 81
3.4.1 遗传多样性分析 81
3.4.2 遗传变异分析 82
3.4.3 聚类结果分析 82
3.4.4 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83
3.4.5 RAPD引物在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83
3.4.6 小结 84
4 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RAPD、SSR遗传图谱构建与QTL定位 86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86
4.1.1 试验材料 86
4.1.2 RAPD试验 86
4.1.3 SSR试验 91
4.1.4 小结 98
4.2 图谱构建与连锁分析 98
4.2.1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99
4.2.2 结果与分析 101
4.2.3 小结与讨论 103
4.3 生长、材性性状变异及数量性状定位 105
4.3.1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106
4.3.2 结果与分析 108
4.3.3 小结与讨论 120
5 长白落叶松初级无性系种子园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122
5.1 亲本和子代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122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2
5.1.2 结果与分析 129
5.2 长白落叶松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139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39
5.2.2 结果与分析 140
5.3 疏伐对种子园SSR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157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57
5.3.2 结果与分析 158
5.4 本章小结 164
6 落叶松种、无性系及杂种家系的鉴定 168
6.1 落叶松种的鉴定 168
6.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68
6.1.2 结果与分析 173
6.2 落叶松无性系的鉴定 177
6.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77
6.2.2 结果与分析 178
6.3 落叶松杂种家系的鉴定 187
6.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87
6.3.2 结果与分析 187
6.4 SCAR检测 197
6.4.1 目的片段的获取、连接与转化 197
6.4.2 扩增片段测序结果及引物设计 198
6.4.3 SCAR引物检测结果 198
6.5 本章小结 200
参考文献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