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耿刘同先生个人的诗作选集,收入其平生所写的诗130多首。耿刘同是一位中国园林专家,尤其是对皇家园林的研究与管理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均卓有建树,并有许多部专著面世,在业内有口皆碑,享有极高声誉。书中所选诗作,一部分是他的题画诗,原本每首诗都有一幅灵动的画面与之相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相辅相成。如他诗中所云:喜画梅花老不知,留有空处惯题诗。因写文章有余墨,且就文笔描劲枝。一语道破他的文人画风格。他主张淡化格律、浓缩韵味。他尊重古人的定义: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长言之!而对一些束缚现代人思维与情绪的清规戒律暂予搁置,仅作参考。他不想因词害义,更不愿削足适履。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末两句写道: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耿刘同的诗正是这种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现实例证,如牧童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毫不做作地尽情抒发着心底的愉悦之情,这是一种进入了自由王国的状态,是那些中规中矩的应制诗人望尘莫及的原生态。
耿刘同先生的诗作,都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读耿先生的诗,有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如行云流水,欣赏起来一点也不觉得隔。
代序
短笛无腔信口吹耿刘同与他的题画诗
胡小石
耿刘同是一位中国园林专家,尤其是对皇家园林的研究与管理,从理论到实践均卓有建树,并有多部专著面世,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这些,都不是我这个外行所敢置喙的,我只能就他的这部诗选发表点孔见。
由我来为他的诗选写一篇序言,令我深感荣幸的同时也深知这是出于我俩有个三同的机缘:一是同乡、二是同庚(我只比他大六天)、三是同学(从上小学一直同到高中),相知相交凡七十余载,自幼便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我们两家离得很近,往返学校从来都是一路同行,兴之所至无话不谈,彼此间的了解如同一人。那时我常惊异于他的博学强识、多才多艺和幽默风趣,我不知道他何以熟稔那么多艺坛典故,还随口就能冒出几句唐诗、宋词、散曲;他钢笔字写得不怎么样,却别有一番风流倜傥。难道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及长,我慢慢有些明白了,原来他是生长在一个几代书香的名医世家。他家所在的耿家巷,便是因他家耿氏医药六世名医而得名,这在扬州,妇孺皆知。
我小时候见过他的祖父,耿氏内外喉科第五代掌门人耿蕉麓(18691951),年逾八旬的老先生一派仙风道骨,他的医道、医术和医德,在扬州声名远播。医事之余,老先生还擅长书法篆刻,精通昆曲、绘画诸艺,可谓一代儒医之翘楚。记得我们上中学时,只要搞文艺活动,总是上他家去借笛子、三弦、二胡、鼓板等乐器,那是老先生爱唱昆曲置备下的家底儿,还有服装道具,包括老先生出诊用的黄包车,我们都借出来过。
耿刘同之父耿鉴庭(19151999)更是一位博雅大医,他集中医学家、医史学家、文献学家于一身,他的传略被收入《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丛书入选者均为中华百年来出类拔萃、贡献卓著、深受人们敬仰的中医药学界之杰出代表。他幼承家学,青年时代在扬州就已医名显赫。1955 年他40 岁时奉调进京,参与筹建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当时从全国选拔的有突出建树的中医人才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毕生勤奋好读、博学多识,业界尊其为通才。临床之外,他结交了众多文化、历史、文物、考古界的知名人士,密切交往中,谈诗论画、赏古探幽、交流心得、展示成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也。试想,这样的生长环境、家庭氛围,使耿刘同从小到大所受到的耳濡目染,实际是接受着细无声的滋润,潜移默化中已经造就了他的文人气质,至于他后天的奋斗、努力,就无须我饶舌了。记得中学时代有件趣事:每到南方梅雨季,他就召集几个要好的同窗,每人发一把绘有书画的折扇,让我们小心使用,早晨发出、晚间交回,第二天再换一批,直到季节更替。原来这是他父亲收藏的大量名家书画折扇,装在箱子里会受潮发霉,用这个方法起到晾晒的作用。这些折扇不乏名家大腕的佳作,无形中也让我们这些义工接受了一次艺术的洗礼。耿刘同后来的绘画底蕴、眼界,与少时的艺术熏陶是分不开的。同样,对中国的古诗词,他所受到的胎教,为他日后的精研细读与系统化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高起点,让他早早超越了那些食古不化的书虫。在本诗选中有一首《志诗》,虽是他一己之见,却纵横捭阖颇有见地:从《诗经》、乐府到三曹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直至明清,短短二十句,夹叙夹议,给予了言简意赅的一语定评,最后的结语古意尽于此,鼎新另置锅不仅体现了对文化遗产吸收的精神,更着意于对创新的一种呼唤。
人们常说术业有专攻,耿刘同的术业主项是研究古典园林,而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奇葩,其哲学与美学基因与中华诗词书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难以想象,一个对中华诗词书画四大皆空的人,如何能在这一领域立足,开掘。而耿刘同则属于流连在诗画之苑,涉水较深的一位一专多能型的杂家。说他杂家,毫无贬义,而是赞美。试读他
耿刘同,又名同曾,字景沂,1939年生于扬州六代中医世家,1961年受赵朴初先生赏识,被荐入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部专攻佛教艺术,其间曾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1968年进入颐和园从事美工、研究园史。1983年开始担任颐和园副园长,总工程师。1993年兼任北京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于2001年退休。工作期间,主持颐和园规划、古建、文物、绿化、管理、申遗和苏州街宫市、淡宁堂的复建工作,获文博研究馆员职称,并因工程技术成就卓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全国绿化奖章。著名园林专家,在职与退休后,曾任中国紫禁城学会三届副会长、北京旅游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户外广告设置、夜景照明专家组成员;2010年中国园林博物馆筹建,任工作顾问组组长。主要著作有《颐和园》《中国古代园林》《佛学与中医学》《御园漫步》等,主编有《中国皇家文化汇典》,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业余以绘画、题画自娱,《丹青吟草》为自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