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里,展现的是一个学者在自己的生命进入60岁以前,对中国历史全景式的、无远弗届的、格言式的判断和卓识,可谓常读常新。
朱先生一贯反对空谈的学问,主张用实证的研究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空疏独断的学风。本书即是采选先生学术论著的精义合集而成,涉及中国政治史、经学史、思想史、史学史、医学史、宗教史等,集中反映了作者2002年以前的治学方向和治学成就,见解深邃,平白易懂,是了解全景中国史不可多得的好书。
1. 随想录式的著述风格朱维铮先生擅长用大笔写小书,他的这部作品是他50年学术论著的精义合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话短说,言尽为止。
2. 诠释学的方法朱维铮先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强,能从旧史料中读出差异与新意。擅长证伪,将可信的常识证成待解的疑团。
3. 启蒙的立场朱维铮先生研究的是经学史而不是经学,不再把经学当作信仰的宗教、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他反思90年代风起云涌的保守主义,为传统文化热和尊孔读经风降温,激活中国文化的真正复兴。
4.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路朱维铮先生坚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避免以论代史,用预制框架套裁客观事实。
5. 独立自由的学者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的一生都在为纯学术研究正名。钻故纸堆并不意味着忽视现实问题,在他的文字中,我们读到的是史家的冷眼和士人的热肠。
虽说中国的文明史,走过了多长的历程,如今还说不清,但有文献可征的家珍,至少可数到公元前第二千纪,已成史家的共识。
时间的悠久,固然是中国历史的特色,却并非唯中国才有的历史特色。假如追寻中国文明的源头,眼睛只盯住古华夏族的那些聚落,或者考察中国文化的传统,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汉族的或汉化的大小王朝的腹心区域,那就无异于忽略了中国历史更重要的特色,即同时性的相对性。
用不着再次强调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同时生息着众多的民族,也用不着再次提醒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也属于历史的产物。这都早成史家的常识。
问题在于,常识归常识,我们的史家似乎总摆脱不了中世纪的所谓正统加道统的成见,叙史常见王朝中心论,释古偏向文化一源说。这都合乎所谓大一统观念。可是意识的要素在历史研究中只起从属的作用,不是在近半世纪以来屡被载入教科书吗?同一时代,社会形态必呈空间差异,文化传统必具多元格局,不是曾由各类学术论著提供例证吗?中华文明从来属于时空相连续的复合体,不是已受中外研究者日益重视的一个基本史实吗?
当然,认识并且把握这一基本事实,绝非易事。汤因比晚年重写《历史研究》,将卷帙浩繁的原著缩编成修订插图本一卷,序言又强调要将人类史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其中说道:为了持有一种公允的、平衡的全球观点,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于这样的历史学家来说,他的先辈们的立场,出乎意料地成了全面认识这个世界真实景象的障碍。不论人们怎么看待汤因比的全球观点,但他指出的幻觉,在我们的史家头脑里有没有呢?似已毋庸举证。
从时空连续性的角度看待我们的文化史和文明史,还需面对历史本身的内在要求。王元化先生主编学术集林,鉴于学术研究空谈成风,一个意向便是要给实证的研究提供一席之地。我深表赞成。那种接受孔德主义而排斥思辨的所谓实证史学,不该同清代汉学的经史考证混作一谈。后者讲究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与方法。尽管18世纪中国的政治环境不容思想自由,那时代的汉学家们仍不否定思辨,并坚持对历史与文献的实证研究,来抵制弥漫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空疏独断的学风。倘说重视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的实证研究,应该替现代性的启蒙运动屡遭颠扑负责,那岂止是于史无知而已。
必须承认,以上所说我们的历史研究曾经存在的毛病,我都犯过。及至稍悟其非,又经多年力求挣脱思想桎梏的煎熬,自觉对于传统文化和古近学说,有了较为深入的整体认知,时年已届不惑矣,可谓后知后觉。
劫后余生,专以治史为日课。只是忝居讲席,虽得教学相长之益,也受务广而杂之累,每感学思有得,指望从容形诸文字,却常常由于纷至沓来的教书事务而中辍。一晃20世纪到尾声了,跻身史林眼看接近五十年,依然没法给自己的学术生涯算总账。
理由呢?说来也简单。当年受好奇心驱使,选读了历史学科,梦想打破中国古文明的特性是什么的闷葫芦。哪知闷葫芦没打破,自己反而被越来越汹涌的政治运动浪潮,冲得头脑昏昏,真正掉进了闷葫芦。《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识破妖魔诡计,拔根毫毛变作假葫芦,换了太上老君的真葫芦,反将妖魔装入其中。可惜我辈无此神通,被原产苏联的假马列葫芦一吸,便在劫难逃,没有化作脓水,已属万幸。只是葫芦虽假,在里面待久了,反思历史就很难超脱昔日成见,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所以,这些年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讲得写得不算很少,却觉得疑窦反而更多,怎敢自以为窥史已明究里,述学尚成系统呢?
意外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以为有必要让学者们结一结账,要求海内外若干人文学者自编或由人代编一部选本,撷取各人学术论著的精义,集合成一套丛书。当闻知组稿名单中有我,赶紧敬谢不敏,理由已如上述。但终于难违厚意,只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我向来赞成这样一种看法,即任何论著,一旦公诸于世,它就不再纯属作者本人。就是说,随着论著化作公众读物,其价值便不能用作者的写作意向为衡量尺度,因而倘要以节录的形式进行筛选,也许由他人来作更好。
就这样,我的几位学生,便主动向我伸出援手。初稿由廖梅女士与吴通福先生共商体例,并由吴先生编就。拿到初稿,我不禁吃惊。仅靠节录拙作原文,就构建成逻辑堪称合理的系统。如果由我自编,不知能否达到这样的程度。然而我还是希望有时间通校。岂知转眼三年,在我这里初稿还是初稿,而丛书仍欠拙作一种,真成了蛇足。其间屡蒙高国平先生督促。于是只好求助张完芳女士,由她校勘拙作并调整结构,使如今呈献给读者的这本小书,编得更有点像俗谚所谓文如其人。凡此,叫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才好。
有必要解释一下书名。壶者,葫芦也。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稻米同时出土的人工驯化植物,就有葫芦。因此,《诗经》屡次歌颂葫芦的嫩叶可以下酒,葫芦的果实可以疗饥,而孔子也把系而不食看作葫芦的备荒品格,《孟子》称道迎王师盛酒浆的器皿由干葫芦制成。可见汉以后将葫芦神化,属于遥远的传统的追忆。同样人所共知,现存中国最早的编年史,名曰《春秋》。它是否孔子的述作,代有争议,但中国史家将春秋作为史学的通称,却已约定成俗。既然自省治史久矣,仍然没能打破历史的闷葫芦,至今日日如坐闷葫芦中,于是承认现状,为这本小书取名《壶里春秋》。
假如这本小书,承蒙读者一顾并惠予批评,那将是我的荣幸。
朱维铮
2002年2月于复旦北隅破壁楼
朱维铮(19362012),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生前为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从教52年。200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眼光独到,笔锋犀利,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治学范围涵盖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多个领域,已刊论文及讲演录二百余篇,著作十余种,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重要典籍近百种,《走出中世纪》等翻译成英文出版,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序
一 众说纷坛的传统
二 统字解
三 传统的古典涵义
四 传统好比人体免疫机制
五 传统的时空连续性
六 人间没有不变的传统
七 传统三种
八 守传统与反传统
九 传统的力量
一○ 有时间一贯的传统么
―一 有空间一致的传统么
一二 不通的否定传统论
一三 传统与现代的相关度
一四 精神的物化和物化的精神
一五 作为函数的文化
一六 活文化?死文化
一七 文化的类型
一八 区域文化
一九 民族文化
二○ 考古学文化
二一 科学文化
二二 生活文化
二三 学术文化
二四 语言文化
二五 艺术文化
二六 体育文化
二七 宗教文化
二八 比较文化
二九 文化制度
三○ 文化事业
三一 文化运动
三二 系列文化
三三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
三四 被现代化的悖论
三五 主体非总体
三六 正统非全史
三七 观念和事实
三八 排毒和排外
三九 国民性
四○ 文化研究史一瞥
四一 文化超稳定说
四二 黑格尔的一点错误
四三 文化国粹论
四四 中国文化世界化与世界文化中国化
四五 文化研究的取向
四六 文化研究的方法
四七 文化研究的层面形成
四八 文化与文明
四九 求真与去伪
五○ 中国文化的特征
五一 中国文化的结构
五二 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五三 中国文化的空间差异
五四 全貌和细节
五五 分解式研究
五六 整合研究
五七 总体评估
五八 偏见比无知离开真理更远
五九 真孔子和假孔子
六○ 历史的孔子形象
六一 孔子怎样看自己
六二 析晚年孔子行古之道
六三 再析孔子向往的道
六四 释孔子说文
六五 信而好古的出发点三则
六六 三世解
六七 四教解
六八 惑《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