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好意的拿来三部影片借我看,是近两年来非常受瞩目的电影《悲情城市》《菊豆》《滚滚红尘》。朋友是学生时代一起学电影的好友,我们时常带着几个馒头到电影院去赶场,也都有过拍电影的少年志愿,后来因为时空因缘,使我们离开了电影。
你常常说中国人拍不出什么好电影,你看看这来自三个不同地区的电影,会发现中国人还是可以拍电影的。朋友说。
我抽空看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大陆导演张艺谋的《菊豆》、香港导演严浩的《滚滚红尘》,因为是连着看,感触特别深刻。他们都同时具有鲜明的历史与地理背景,但描述的却是人共同的情感。这些不同类型的情感里都有着悲情之美,情到深处,令人流下同情之泪。
看完了,我同意朋友的观点:是的,咱们中国人还是可以拍好电影的呀!
好电影虽有不同的定义,如果把定义放在感动人心、流畅无碍,有风格、有结构之美,有深切的人文思想与人道关怀,这三部电影无疑的都有一定的水准之上。
三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国导演,似乎都共同选择了抒情的音乐、开阔的大远景,以及缓慢推展的情节基调。这让我们有了更深的叹息。叹息的是,在中国的大背景里,为什么有这么多悲情的故事呢?这两年,中国电影里的代表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悲剧。
这使我想起一个宿命的观点:中国人是不是悲剧的民族呢?关于这一点,有一次和柏杨先生聊天,他斩钉截铁地说:中国人是受了诅咒的民族!我的看法虽没有这么强烈,但在听中国音乐时,却又不能不深思。
2
中国的乐器可能也是世界上最能表现悲哀的乐器。我每次听到洞箫、笛子、二胡、琵琶所演奏的音乐都有掩不住的悲意,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是如泣如诉。即使像古筝、扬琴在本质上或许没有那样悲伤,但也是叮叮当当,引人忧伤。
这种在乐器中表现的悲哀之情,时常引起我的迷思,或许是中国人太苦难了,不知道如何用欢喜的音乐来表达情感;或许是我们中国人觉得只有悲哀的曲式才有深刻的寓意。当然,中国音乐也偶有欢乐的序曲,像北管的急管繁弦,像节庆的锣鼓大阵,只是太嘈杂了,在过去的时候往往留下更凄凉的冷意。
由于音乐里的冷调子,有一位拉二胡的朋友告诉我,从前如果是在夜里拉琴弹琵琶、吹洞箫也是一样,结束的时候总要拉一曲送鬼曲。原因是,国乐里忧伤的曲子,总会使数十里外的鬼魂寻着乐音来聆听,并追思悲哀的前生事迹。如果不演奏送鬼曲,他们就会在附近徘徊终夜。
朋友说:那有点类似西方的安魂曲吧!但我已经几年没有拉送鬼曲了。
我说:为什么?
送鬼曲太长,拉的时候还仿佛听见安可,安可的声音。朋友玩笑地说,现在我练琴完了,就念佛教的往生咒,然后说:南无阿弥陀佛!现在你们各自回家吧!音乐只是音乐。
3
音乐只是音乐,电影只是电影,但是如果在艺术形式上,我们只擅于用悲剧来表示,那可能是深层意识里共同的本质。我们在《悲情城市》中看见哑巴青年惊惶的神色,在《滚滚红尘》里看到在雪地中踽踽颠踬的大远景,在《菊豆》结尾看到烈火中熔化的女主角,都是对着时代、对着中国人的苦难,一声最深沉的叹息与呼喊!
有一回,我赶赴乡下的庙会,正看到庙前两班戏班在拼场。一边是布袋戏里的金光戏,锣鼓喧天,鞭炮连响,而戏台前空无一人;另一边是歌仔戏的哭调,如怨如诉,缠绵悱恻,台前挤满了观众。
中国人还是比较喜欢悲剧吧!可悲的是,当悲剧不能满足我们的时候,我们并不转化为喜剧,而是变成流俗不堪的牛肉场。红尘是苦,生命悲凉,是任谁也懂得的。只是在转化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提升境界,使我们有清明的心,就只有少数人能知。
一次在台湾大学演讲,一位医学院五年级的学生问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这重大的问号,使我呆了半晌,然后我说:人活着,首先是要认清红尘是苦、生命悲凉,然后在红尘里深化自我,使我们有深刻的心,再以这种深刻来提升转化,用一种净化的态度向前走去!
深化、转化、净化或许是空泛的,不易体验理清,但使我想起鲁迅的名句:相逢一笑泯恩仇。
相逢一笑是很高的境界,因为生命只是偶然的擦肩而过,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要珍惜那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在悲情奔赴的红尘之约,我们总是在心里留下一个船过水无痕的祝愿呀!
4
一切人生的历程都有悲情,即使是佛教信徒,或甚至是修行者,也不能免于悲情。
正因为这种不可逃避的悲情,释迦牟尼佛才会在深夜里离开辉煌的皇宫走向冷寂的雪山和森林,是希望能解开这一团悲情的谜题,从而离苦得乐,得到究竟的解脱。
佛的最根本教化苦?集?灭?道,说的虽然都是苦,目标却是教我们离苦。因而,佛法虽以人生的苦难出发,却不是为让我们痛苦而存在的。反之,是为了走向平安、坦然、喜乐而存在。不然,佛也不必一再向我们宣讲极乐世界了。
这些年来,我因为写作菩提系列的因缘,与许许多多的佛教徒接触,发现许多人不仅未因学佛迈入心灵平安、生命喜乐之境,反而增加了许多烦恼和痛苦;他们苦恼的行囊不仅没有放下,反而在背上新增了许多包袱,包袱上写着业障轮回因果等等字迹,背带上则写着人生是苦厌离世间的言语。
佛虽然一再宣讲因果、业报、轮回,以及人生苦难的真实,但不是为了教我们束缚而讲,是教我们认识,然后一个一个放下它!
我时常想起佛教导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我们时常只注意到慈悲和布施,很少人能有喜无量心,欢喜无量地活在人间,欢喜无量地面对众生与世界。可是,我们如果不能喜悦无量地走向佛道,不正是违背了佛对菩萨最根本的教导吗?
喜无量心或者是太高的境界,我们把标准降低一点,就说是随喜吧!能随缘而喜,不生苦恼,作为佛弟子的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呢?
由生命的苦恼而走入佛门,是很好的,但是闻法而雀跃,欢喜信受不是更好吗?苦恼中求悟是很好的,但是以喜悦的心来求悟不是更好吗?以厌离世间的心走向净土是很好的,但是以欢喜净土的心走向极乐世界不是更好吗?
5
这是此书取名为《随喜菩提》的由来。看到修行的人没有喜心,看到学佛的人不能随缘欢喜,都使我感到痛心。因为我深信只要踏入佛门的人,就应该立刻体验到生命的滋润与空性的法喜。佛法并不是死后才有利益,是在举足跨入时,就已经给我们的生命带来莫大的利益了。
我的菩提系列写作,便是在说明我们不但要有欢喜心来体验佛法,也要喜乐地看待我们的人生。这本书是菩提系列的第九部,希望众生得到法喜禅悦的心情更是急切了,因此给此书定名为《随喜菩提》。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说到大家熟悉的弥勒菩萨往昔修行的时候就是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可见快乐的修行也可以成就菩萨行。弥勒菩萨就是在启示我们,做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人也能修行成就,那么何妨把心胸放宽,保持喜悦的心情闻法、修法,成就菩提呢?
当然,修苦行可能更殊胜,只不过,修苦行的人,心并不苦,是在艰苦的修行中还保存法喜禅悦的。我多么希望能看见更多喜悦的修行者呀!
6
随喜出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曾发过十个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第五大愿正是随喜功德。普贤菩萨说:
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从一切的功德,乃至一尘的功德;从佛菩萨的功德,乃至一个众生的功德,我都是打从心里涌泉一样的喜悦,如柔软的莲花开出无边的水面。每读普贤菩萨的十大愿,都使我好像闻到了清晨时分莲花的芳香。
随喜呀!随喜!纵使在心中对人世有无限的悲情,纵使在红尘里滚滚如流,纵使处在深切的痛苦之中,都要随喜,不穷尽、不间断、永不疲劳与厌倦!
随喜呀!随喜!窗外初开的一朵紫茉莉是微笑的,雨后剪尾羽的燕子在风中跳舞,夏日午后树梢的鸣蝉唱着喜悦之歌,云彩与风和气地打招呼,闪电和雷声为春天鼓掌……这一切现成的世界,不都是如此美好,令人涌起如莲的喜悦吗?
随喜呀!随喜!亲爱的朋友,那记忆中的喜悦不都留下了铃铛叮叮、翠玉交响的声音吗?
7
我常常想,如果我要送礼物给至爱的朋友,我要送什么呢?在我的心中,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呢?
我愿意把一种名字叫作喜悦的心情,用七彩的色纸包装起来,用金黄色的丝带打结,呈献给天下的人。让那些已经忘了微笑,许久没有开怀,愁眉深锁的人,都能品味到生命的芳香。对我而言,生命最悠长的芳香是佛的教化。可能在打开包装纸的时候发现空无一物,有的人感到失望,有的人笑了起来。
是呀,我用一切的颜彩来包装,只是为了要人知道空无一物是世间最好的礼物。在空中没有杂染,能领受无为的欢愉的人,才能认识到这是多么珍贵的礼物。
现在,我以一种随喜的心情,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您。让我们一起来,再念诵一次普贤大愿:
礼敬诸佛 称赞如来
广修供养 忏悔业障
随喜功德 请转法轮
请佛住世 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 普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