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秉持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的写作思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经济史,一条是经济思想史,两条主线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印证。经济史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从生产力的发展(如主导产业与资源、原材料关系的演变;全球分工体系的变革)、生产组织的变化、劳动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主义体制、政策等制度方面的变化等层面入手,重点对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波峰、波谷等阶段进行划分梳理,对上升期、下降期等特征的描述,对长、短周期之间的关系处理等等。在经济思想史的写作过程中,注重选取代表人物或代表观点,既要侧重选取与历史重大事件(历史关节点)紧密结合的学者观点,又要考虑能够较全面的反映该时期学者有关经济危机、经济周期思想的历史演变。
胡乐明,男,1965年10月生于山东烟台,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组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理论以及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等多个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杨静,女,1977年生人,河北曲阳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现任原理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等。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等研究。曾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撰写著作多部,参与和主持研究课题多项,多篇论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