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城乡融合发展丛书·镇域研究系列》更像是一部游记,是对特色小镇进行调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特色小镇/城乡融合发展丛书·镇域研究系列》将特色小镇分为古镇更新、产业升级、生态开发和区域新建四种类型,在每种类型中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进行介绍,分析它们建设的基础、路径、逻辑和发展的前景。最后,还选取了六个国外特色小镇进行简单介绍。
一中国社会区域差异形成机制的历史性转变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的超大型社会,中国社会形态的区域差异始终是明显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社会形态的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传统的区域差异是由于区域分隔或者说联系不够造成的,各个区域基于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互动,形成了区域社会形态的千姿百态。各个区域社会相对独立,人们不需要知道远方的事情。虽然也有中心一边陲或者沿海一内地的区分,但这种区分是一个外在的统治者或者观察者赋予的,当地人民很难有感受。今天,在传统的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差异,这种区域差异不是由于区域分隔,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区域一体化。区域差异化作为区域一体化的辩证后果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差异化不再是一体化的对立面,而是产物。就好像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促生了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一样。传统的区域差异是由于各个区域自成一体,现代的区域差异是由于它们属于某个整体的不同部分。我们把传统的差异称为分隔性差异,把后者称为一体化差异。
之所以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反过来会制造区域差异,根本上是因为所谓一体化恰是一种对于区域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这种社会建构不可能是空间均匀的。如果是资本主导的,它要考虑投入产出在不同区位上的效率,如果是权力主导的,权力的施用会讲究在不同地方的轻重缓急。当代中国一体化差异的根本动力机制是市场化,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继而,作为一种反作用力,国家的行政干预也成为制造区域差异的一种因素,尽管它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减少区域差异。
一一体化差异与“城乡社会”的形成
社会学或人类学对于分隔性差异的研究比较充分,对于一体化差异关注得还不够。经济学家对于一体化差异一直很关注,形成了专门的区域经济学来加以研究。地理学是研究区域差异的主要学科,人文地理学或者经济地理学对于分隔性差异或者一体化差异都很关注。当我们关注分隔性差异的时候,就形成了区域研究或者区域比较研究的研究领域,如果关注的是一体化差异,那么就要将区域比较研究进一步推进到一个“区域关系研究”的视域中。“区域关系研究”视野和“区域比较研究”视野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始终要关注区域之间的联系。比如,如果从区域比较研究视野来研究关中和江南,会分别提出关中社会和江南社会的类型,但不必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但在区域关系研究中,区域社会形态总是在一个谱系中被界定的,因为我们关注的区域社会差异主要是一体化差异。
李宽,河南南乐人,社会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讲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基层治理与城乡发展。
引言
第一章 特色小镇的缘起
第一节 产业升级中的特色小镇
第二节 旅游发展中的特色小镇
第三节 地产开发中的特色小镇
第二章 古镇更新
第一节 千年古镇——上海枫泾镇
第二节 星空小镇——古北水镇
第三节 梦里小江南——安顺旧州镇
第三章 产业升级
第一节 智造小镇——顺德北滘镇
第二节 袜业之都——诸暨大唐镇
第三节 紫砂之都-一宜兴丁蜀镇
第四章 生态开发
第一节 国际慢城——南京桠溪镇
第二节 民宿之城——莫干山镇
第三节 梦里桃花源——无锡田园东方
第五章 区域新建
第一节 基金小镇——玉皇山南
第二节 甜蜜小镇——歌斐颂
第三节 文化小镇——彝人古镇
第六章 国际经验
第一节 论坛小镇——瑞士达沃斯
第二节 莎翁小镇——英国斯特拉福德
第三节 浪漫小镇——法国艾克斯
第四节 阳光之城——德国弗莱堡
第五节 奶酪小镇——荷兰阿尔克马尔
第六节 对冲基金小镇——美国格林尼治
结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