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在“城本主义”价值取向的背景下,农村教育一直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农村教育改革步履维艰,基于以上的背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逻辑:基于中乐县的人类学考察》选取了位于我国西部S省的中乐县作为田野调查地点,考察了城乡教育中存在的巨大反差,并试图总结隐藏其间的制度逻辑。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逻辑:基于中乐县的人类学考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变迁的论述,第二部分对致力于城乡教育均衡的政策进行了考察。
凡勇昆博士的著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逻辑》即将正式出版了,这是他学术生涯的第一本著作,我想这对于他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本书是在他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进行较长时间修改的成果,作为他的博士生指导老师,同时也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我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他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学者,对学术有着执着的追求;他为人谦逊,无论是同窗学友还是挂职锻炼单位同事,都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在凡勇昆博士新著出版之际,我想就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谈一点看法。
在我看来,“一体化”概念的语义逻辑前提是“两体化”甚至是“多体化”的存在,其价值逻辑前提是一体化是理想化的存在状态。这里的“体”主要是体制、机制以及这些制度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主流态度,所以城乡教育一体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城乡教育体制机制的一体化,它针对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教育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加速推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并能获得工业化发展的资本积累,我国政府采取了“以农促工”“二元分立”的发展战略,与此相对应,在教育上形成了城市教育政府办、农村教育农民办的二元化教育制度格局。应该说,这一制度安排对于国家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教育差距也日益突出。即使在县域内,城镇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从而引发了教育要素资源的向城性流动——优秀教师流向城镇,优秀生源流向城镇,教育资金也流向城镇。
凡勇昆(1984-),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2013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14~2016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教育学博士后工作。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专家工作小组成员,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骨干人员。
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CSSCI期刊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吉林省第九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赴江西调研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报告》等咨询报告获教育部有关领导批示。多次参与举办和参加农村教育学术会议。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 研究文献回顾
三 研究问题和核心概念
四 研究架构
五 田野选择
引子 一位乡村中学校长的无奈
一 曾经的“公车上书”
二 如今的喜忧参半
三 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第一章 中乐县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
一 地理环境
二 社会文化
第二章 城乡教育差异
一 回顾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 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改革
三 历史的回响:重点校
四 工作的重心:“两基”
第三章城乡教育统筹
一 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教育统筹
二 城乡教育统筹的“动”与“静”
第四章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 高质均衡
二 靠什么实现高质均衡
三 如何做好教育局局长
第五章教师管理
一 县管校用
二 教师交流
三 绩效工资
第六章教学改革
一 教师培训
二 高效课堂
第七章强弱合作
一 教育联盟
二 委托管理
结论 制度是如何思维的
一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行为
二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逻辑是什么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