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方法(卷三)/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机理及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丛书
定 价:88 元
丛书名: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 作者:侯加根,胡向阳,李阳,李永强 等 著
- 出版时间:2017/12/1
- ISBN:9787563658831
- 出 版 社:石油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E344
- 页码:18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方法(卷三)/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机理及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丛书》是国家973计划项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机理及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课题“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碳酸盐岩油田开发关键技术”课题“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成果的总结。书中描述了地下河、孤立洞、竖井、廊道、溶蚀孔洞、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等8种储集体定量表征技术,针对溶洞储集体,建立了溶洞内部充填物类型及充填程度的定量识别标准;基于不同充填特征,建立了不同类型缝洞型储集体属性参数定量表征方法;提出了岩溶高地古地貌单元断裂与潜水面主控、岩溶斜坡潜水面主控的岩溶相控缝洞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算法和基于目标的模拟算法模拟了地下河、孤立洞等不同类型储集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不同类型缝洞型储集体离散分布模型。在各类缝洞型储集体模型的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分别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溶洞储集体、溶蚀孔洞储集体和裂缝储集体属性参数模型。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属于复杂的油藏类型,其储量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产能。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包括溶洞、溶蚀孔洞和裂缝,其中溶洞根据其几何形态和规模可细分为地下河、孤立洞、竖井及廊道。由于缝洞型储集体空间分布的不规则性、缝洞本身的多尺度性以及勘探开发技术的限制,该类油藏的开发遇到了很多困难。建立定量表征缝洞型储集体和属性参数三维空间展布的地质模型,是油藏数值模拟及编制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的地质基础。
到目前为止,储层建模技术在我国碎屑岩储层描述,特别是老油田碎屑岩储层描述中已趋于成熟,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建模技术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空间展布的复杂性,传统的碎屑岩油藏描述理论和建模方法并不适用,该类油藏的定量描述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
本书是国家973计划项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采机理及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课题“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碳酸盐岩油田开发关键技术”课题“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成果的总结。书中描述了地下河、孤立洞、竖井、廊道、溶蚀孔洞、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等8种储集体定量表征技术,针对溶洞储集体,建立了溶洞内部充填物类型及充填程度的定量识别标准;基于不同充填特征,建立了不同类型缝洞型储集体属性参数定量表征方法;提出了岩溶高地古地貌单元断裂与潜水面主控、岩溶斜坡潜水面主控的岩溶相控缝洞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算法和基于目标的模拟算法模拟了地下河、孤立洞等不同类型储集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不同类型缝洞型储集体离散分布模型。在各类缝洞型储集体模型的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分别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溶洞储集体、溶蚀孔洞储集体和裂缝储集体属性参数模型。书中重点介绍了5项主要研究成果:
(1)缝洞单元内部组构要素表征技术;
(2)缝洞型储层单井属性参数表征技术;
(3)缝洞型储集体离散分布模型建模方法;
(4)缝洞型储集体属性参数建模方法;
(5)缝洞型油藏地质储量计算方法。
全书内容共分8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一般特征、塔河油田概况、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研究现状并提出本书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多元约束多尺度型相控建模的思路。第二章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分类分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缝洞型储集体分别采用特定的定量表征手段和建模方法的思路,根据成因类型及尺度规模的差异对缝洞型储集体进行分类分级。第三章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内部组构要素表征,建立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定量表征技术,论述不同类型储集体形态规模、充填特征、配置关系和连通性特征。第四章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单井属性参数表征,阐述基于缝洞型储集体充填特征的属性参数表征方法。第五章碳酸盐岩缝洞离散分布模型建立,论述不同类型缝洞型储集体建模约束参数及不同类型缝洞储集体离散分布模型建模方法。第六章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属性参数模型建立,介绍不同类型储集体属性参数建模方法。第七章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储量计算方法,介绍缝洞型油藏油水界面的确定方法、动用地质储量计算方法。第八章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模型应用,阐述缝洞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在油藏物理模拟、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康玉柱院士、郭尚平院士、韩大匡院士、彭苏萍院士、罗平亚院士、袁向春教授、罗治斌教授、窦之林教授及曲寿利教授等给予的多次指导;感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江龙教授、王光付教授、康志江教授、张宏方教授等领导、专家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组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组所有研究人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刘钰铭老师、马晓强博士、齐得山硕士,长江大学赵彬老师,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权莲顺、吕心瑞高工等为本书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此对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一并表示感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一般特征
第二节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背景
一、区域概况
二、构造背景
三、地层与沉积特征
四、古地貌背景
第三节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第四节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多元约束多尺度相控建模方法的提出
一、缝洞型储层建模原则适用性分析
二、缝洞型油藏多尺度储集体分类建模必要性
第二章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分类分级
第一节 储集空间分类分级
一、溶洞储集体
二、溶蚀孔洞储集体
三、裂缝储集体
四、基质岩块
第二节 缝洞单元划分
一、缝洞系统与缝洞单元
二、缝洞单元划分
第三章 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内部组构要素表征
第一节 组构要素概念
一、现代岩溶溶洞
二、野外相似露头
三、组构要素划分
第二节 组构要素识别
一、溶洞的识别
二、溶蚀孔洞的识别
三、裂缝的识别
第三节 典型单元组构要素特征
一、典型单元组构要素识别
二、典型单元组构要素特征
第四章 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单井属性参数表征
第一节 溶洞属性参数
一、溶洞内部充填特征
二、基于充填特征的溶洞属性参数解释方法
三、缝洞单元充填特征分布规律
第二节 溶蚀孔洞属性参数
第三节 裂缝属性参数
一、裂缝倾角的判断
二、裂缝解释模型
第四节 缝洞单元属性参数分布特征
一、不同类型缝洞型储集体属性参数分布特征
二、溶洞内部属性参数分布特征
第五章 碳酸盐岩缝洞离散分布模型建立
第一节 溶洞离散分布模型
一、岩溶模式
二、井间定量约束参数
三、建模算法
四、溶洞离散分布模型
第二节 溶蚀孔洞离散分布模型
第三节 裂缝离散分布模型
一、研究区裂缝参数
二、大尺度裂缝离散分布模型
三、中尺度裂缝离散分布模型
四、小尺度裂缝离散分布模型
第四节 离散分布模型融合
第六章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属性参数模型建立
第一节 溶洞属性参数模型
一、属性建模算法
二、变差函数拟合
第二节 溶蚀孔洞属性参数模型
一、孔隙度建模硬数据
二、孔隙度建模井间约束软数据
三、序贯高斯协同模拟
第三节 裂缝属性参数模型
一、裂缝开度及传导率
二、裂缝等效孔隙度模型
三、裂缝等效渗透率模型
第七章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储量计算方法
第一节 缝洞型油藏油水界面确定方法
一、油水界面的一般确定方法
二、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油水界面的确定方法
三、塔河油田缝洞单元油水界面研究
第二节 缝洞型油藏储量计算方法
一、地质储量计算方法
二、储量计算方法适应性分析
三、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量计算方法
第三节 缝洞型油藏典型单元地质储量计算
一、S48典型缝洞单元地质储量计算
二、T615典型缝洞单元地质储量计算
三、T607典型缝洞单元地质储量计算
第八章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模型应用
第一节 地质模型用于油藏数值模拟
第二节 基于地质模型分析剩余油分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