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传心录》原是中医大夫钱乐天生前所得的秘本,原书写于清道光年间,封面上载有“上海刘一仁”五字,从内容看,似是刘一仁和无名氏所著。本书主要讲脉诊、望诊、治病之主药、引经药,五个*常用的方剂为基础方,通过加减扩大治疗范围,以歌诀的形式叙述,简而明,病因赋,叙述伤寒、温疫、杂病、妇产等科疾病的成因、辨证论治要点和治疗。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为初学而作,可谓初学者的自学参考书,为入门之捷径。
《医学传心录》的作者是何许人也?书衣(封面)题为“上海刘一仁”,说明刘一仁为上海人,但其既无传记,又未见其墓碑、墓志,更不见《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因此对其生平无从稽考,兹从略而已。
本书“抄于清道光间”,“系属秘本,并无坊刻”,书中要求“切不可与人看见,致外人抄去,或为人窃取也”,而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筹备处钱乐天副主任得自秘传抄本”,说明钱不是“外人”。可是,由谁传至钱乐天先生的?语焉不详。既然是“秘传”,则不会外传,但是在“一九五四年,河北省卫协会开展会员业务学习,一时苦乏善本作教材,乐天同志以此书献”,由此此书公之于世,而“内部出版”定名为《中医捷径》,说明当时是以本书作为“教材,”以速成的方法或手段,达到解决中医人员匮乏之目的。该书在1958年公开出版时,仍用初名《医学传心录》。
在研读本书时,察觉本书非刘一仁一人之作,依据为:第一,卢序指出“判断原作或出自刘氏手笔,”卢之一个“或”字,说明卢怀疑非刘一仁之作。第二,一般而言,一人之作,或多人合作之著作,体例一致,而本书很多地方体例不一致。体例一致者,以(郁有六名)为例,正文“治以六郁汤、越鞠丸主之”,其下为此二方的歌诀,(产后发热原有七因),正文所涉及证候中之方剂与其下所列之方剂相合,前后相贯;先后不一致者,以(瘟疫病感冒四时气要先明)篇为例,治疗提出“治以人参败毒散表之,小柴胡汤和解之,里症见者,以大柴胡汤下之。”而下所列方剂则为“人参败毒散、九味羌活汤、芩连消毒散、冰解散”,除了人参败毒散与正文相合外,所列方剂与正文所涉及的方剂不一致。答案只有一个,不一致的方剂即为后人所加,其原因很可能是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而加于其后。第三,《病因赋》共七十多篇,但出现“一仁刘氏”者仅有18处,其中14处为“一仁刘氏日”,一处为“一仁刘氏治疟论”,一处为“一仁刘氏治痢验方”,一处为“一仁刘氏治喘经验方”,一处为“一仁刘氏用药法”,其他或在某篇首段之句首,如《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篇;或某篇仅有一段而有“一仁刘氏日”,如(便浊有赤白之异)、(痉症有阴有
序一
序二
例言
写在卷首
诊脉传心诀
诊脉总要
诊脉六法
三部总看歌
麻衣决死法
发言须当理
引经药
用药传心赋
治病主药诀
四君子汤加减歌诀
四物汤加减歌
二陈汤加减歌
小柴胡汤加减歌
平胃散加减歌
病因赋
百病皆生于六气
诸症莫逃乎四因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中暑有动静之异
受湿有内外之分
火有七说
痰有十因
气有九论
郁有六名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霍乱脾寒伤食所致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暖气皆由于痰火
咽酸尽为乎食停(附嘈杂症)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附浮肿)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喘急有虚有实
痉症有阴有阳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吐血出于胃腑
衄血本乎肺经
痰涎血属于脾脏
咯唾血属于肾经
牙宣者阳明之热极
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
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
健忘血少忧郁而成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
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便浊有赤白之异
汗出有自盗之名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
胁痛有两边之别
头风有左右之分
腰痛肾虚而或闪挫
腹痛寒气而或食停
痿症不足与湿热
痹症寒湿与风乘
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
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
眩晕者无痰不作
消渴者无火不生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大便秘乃血液燥结
小便闭乃气滞不行
痔疾肠风湿热所致
发斑瘾疹风热所乘
耳聋者肾虚之故
目疾者肝火之因
齿痛乃胃热虫蛀
喉痹乃火动痰升
鼻塞者肺气之不利
口疮者脾火之游行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
寡妇心烦潮热多是郁生
带下沙淋由于湿热
血山崩漏为损任冲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产后发热原有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