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史上,*次大规模接受外来宗教文明,应始自印度佛教的东传。两汉之际,佛教*早从西域传入中土,历经六七百年的发展,至隋唐,终于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宗派,基本完成佛教的华化征程。回望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史,中古隋唐是特别重要的时段,因为*著名的四大译师、*影响力的佛典和开宗立派的大师,以及佛教文献学、佛教史学的奠基人等,此时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而僧佑律师(445518),就是当时*杰出的佛学大师之一。其著述宏富,《释僧佑法集总目录序》即夫子自道曰总其所集,凡有八部。可惜完整流传至今者仅剩三部,即《弘明集》《出三藏记集》和《释迦谱》。其中,涉及内容ZUI广泛的是《弘明集》,凡研究中古宗教史、哲学史、文化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学人,无不要充分利用其保存的珍贵史料。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订,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接受外来宗教文明,应始自印度佛教的东传。两汉之际,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中土,历经六七百年的发展,至隋唐,终于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宗派,基本完成佛教的华化历程。回望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史,中古隋唐是特别重要的时段,因为最著名的四大译师、最具影响力的佛典和开宗立派的大师,以及佛教文献学、佛教史学的奠基人等,此时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而僧祐律师(四四五五一八),就是当时最杰出的佛学大师之一,其著述宏富,《释僧祐法集总目录序》即夫子自道曰总其所集,凡有八部[1],可惜完整流传至今者仅剩三部,即《弘明集》《出三藏记集》和《释迦谱》。其中,涉及内容最广泛的是《弘明集》,凡研究中古宗教史、哲学史、文化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学人,无不要充分利用其保存的珍贵史料。为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其学术价值,兹略述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如下。
一、编撰目的与原则
在佛教文献史上,《弘明集》主要有两个内容不一的版本:一是《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说萧齐撰出的十卷本[2](后文称初编本),二是入梁后才定型的十四卷本[3](后文称定本)。唐以后历代藏经目录所载,都是第二种[4]。但无论哪一种,其编撰原则始终如一,因为二者开篇、结尾时所用的序文完全相同。
初编本开篇之序,叫《弘明集目录序》[5],其文字也见于定本卷首,后者藏内多称为《弘明集序》,偶尔也说《弘明序》[6]。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卷数有别。僧祐在《弘明集目录序》中讲是书编撰目的与原则时自述云:
祐以末学,志深弘护,静言浮俗,愤慨于心。遂以药疾微间,山栖余暇,撰古今之明篇,总道俗之雅论。其有刻意剪邪,建言卫法,制无大小,莫不毕采。又前代胜士,书记文述,有益三宝者,亦皆编录,类聚区分,列为十卷。夫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兼率浅怀,附《论》于末,庶以涓埃,微裨瀛岱。但学孤识寡,愧在褊局,博练君子,惠增广焉。
列为十卷之十,现存定本或作一十四,或作十四,后者恰与历代大藏经目录所载卷数相同。附《论》于末所说的《论》,依据初编本目录,它是指最后一卷(第十卷)所收的《弘明论》[7]。后来的定本,僧祐用它作为后序,称《弘明论后序》[8],置于全书收尾之处。
《弘明论》开头又说:
余所集《弘明》,为法御侮。通人雅论,胜士妙说;摧邪破惑之冲,弘道护法之堑:亦已备矣。然智者不迷,迷者乖智。若导以深法,终于莫领,故复撮举世典,指事取征。言非荣华,理归质实,庶迷涂之人,不远而复。总释众疑,故曰《弘明》。
结合《弘明集目录序》之志深弘护弘道明教云云,则知《弘明集》的编撰目的就是站在释家立场来回应当时社会对外来佛教的种种质疑,旨在弘法护教。其选编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尽量贯穿古今(从东汉至梁初,跨度近五百年);从作者所处的社会阶层言,则涵盖僧俗,并且是以俗世的王公大臣、文人学士为主,在全部作者一百二十三人中,僧人仅有十九位。
(节略)
释僧祐(445-518)南朝梁时僧人。佛教史学家。俗姓俞,祖籍彭城下邳(今江苏睢宁),父时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十四岁出家,曾师事法达、法颖。编著有《出三藏记集》《释迦谱》《世界记》《法苑杂缘原始集》《弘明集》等。
第一册目录
前言
卷一
弘明集序三
牟子理惑论五
正诬论四六
卷二
明佛论宗炳 六九
卷三
孙绰喻道论一二三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书难白黑论一三四
第二册目录
卷四
何承天达性论三
释何衡阳达性论五
卷五
更生论罗君章四七
神不灭论郑道子五一
沙门不敬王者论释慧远 六四
沙门袒服论释慧远八三
明报应论释慧远九〇
三报论释慧远九六
卷六
释驳论释道恒一〇五
正二教论明僧绍一二二
张融门律周颙一三二
折夷夏论谢镇之一五二
卷七
难顾道士夷夏论朱昭之一六九
疑夷夏论谘顾道士朱广之一七八
驳顾道士夷夏论释慧通一八七
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释僧愍一九七
第三册目录
卷八
辩惑论释玄光三
灭惑论刘勰一四
答道士假称张融三破论释僧顺二九
卷九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并吴兴沈绩作序注五三
难范缜神灭论萧琛五九
难范中书神灭论并二启诏答曹思文八一
卷十
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一〇五
庄严寺法云法师与公王朝贵书并公王朝贵六十二人答一〇六
第四册目录
卷十一
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赞佛教事三
高明二法师答李交州淼难佛不见形书并李书一一
文宣王书与中丞孔稚珪释疑惑并笺答二四
道恒道标二法师答伪秦主姚略劝罢道书并姚主书三五
僧?僧迁鸠摩耆婆三法师答姚主书停恒标奏并姚主书三九
庐山慧远法师答桓玄劝罢道书并桓玄书四四
僧岩法师辞青州刺史刘善明举其秀才书并刘善明答四七
卷十二
与释道安书习凿齿六三
谯王书论孔释并张新安答六六
与禅师书论踞食郑道子六八
与王司徒诸人书论道人踞食范伯伦六九
释慧义答范伯伦书七二
范伯伦与生观二法师书七五
论踞食表范伯伦七六
尚书令何充奏沙门不应尽敬并诏五首八二
桓玄与八座书论道人敬事八九
桓玄书与王令书论道人应敬王事并王令答往复八道九一
庐山慧远法师答桓玄书沙门不应敬王者书并桓玄书二首一一一
桓楚许道人不致礼诏并答往返五首一一八
庐山慧远法师与桓玄论料简沙门书并桓玄书一二二
支道林法师与桓玄论州符求沙门名籍书一二六
天保寺释道盛启齐武皇帝论检试僧事一二七
卷十三
奉法要郄嘉宾一三五
庭诘二章颜延之一五七
日烛王该一五九
卷十四
竺道爽檄太山文一七九
檄魔文释智静一八六
破魔露布文释宝林一九五
弘明论后序释僧祐二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