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有秦长城,纵有秦直道;长城是弓,直道是剑。宽阔的秦直道和绵延的万里长城为秦王朝营造了一道收放自如的攻防体系。这两大工程在中国古代政治史、军事史、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东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诸如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在内地和边防开筑驰道、直道、新道、五尺道,建立全国性的粮食战略储备体系,以及派重兵屯戍边疆和徙民实边等。
道路的建设发展是与人类文明史相始终的,而且具有延续性。道路的称谓起于周代,《辞源》解释为:“供众人通行的土地”。其定义很明确,它是供行人、车辆、舟楫所运行的区域,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流通所不可或缺的大动脉。《史记·夏本纪》中就有“陆行乘车”的记载,说明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供车行走的道路。
横有秦长城,纵有秦直道;长城是弓,直道是剑。宽阔的秦直道和绵延的万里长城为秦王朝营造了一道收放自如的攻防体系。这两大工程在中国古代政治史、军事史、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王朝之所以为后世所关注,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创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而且给后代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即“百代皆行秦政事”;其二,秦朝修建了众多的大规模工程,有长城之伟岸、直道之便捷、阿房之宏大、秦俑之震撼。正是以上两点构成秦王朝的基本元素。原创性的政治制度是其神,庞大的工程是其形,形神兼备,乃为秦朝,缺一不可。在这些大规模工程当中,完善的交通体系犹如帝国神经,延伸到帝国的各个部分,秦直道作为一条重要的神经,在秦帝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秦王赢政气宇轩昂、气势磅礴、气贯长虹、气吞山河,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经过十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完成了秦统治者的夙愿,灭六国,平天下,终结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成就、开创并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
贾谊云: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李白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这些是对秦始皇统一全国的高度称赞。
秦王赢政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才发现建立一个体制完备的崭新的秦帝国有一系列十分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王的称号或称呼问题,过去的“王”和“天子”显然不能满足秦始皇的心愿,因为这些称号都是被他平灭的。于是他下令丞相和御史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廷议。参加讨论的人员先后有朝廷大臣、博士等,最后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上书秦王,日: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臣等冒死上尊号,王号应称为“泰皇”,其命称为“制”,其令称为“诏”,王自称为“朕”。由此,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秦东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诸如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在内地和边防开筑驰道、直道、新道、五尺道,建立全国性的粮食战略储备体系,以及派重兵屯戍边疆和徙民实边等。
道路的建设发展是与人类文明史相始终的,而且具有延续性。道路的称谓起于周代,《辞源》解释为:“供众人通行的土地”。其定义很明确,它是供行人、车辆、舟楫所运行的区域,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流通所不可或缺的大动脉。《史记·夏本纪》中就有“陆行乘车”的记载,说明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供车行走的道路。
第一章 秦直道与秦长城研究现状
一、秦直道研究现状
二、秦长城研究现状
第二章 秦直道与秦长城的关系
第三章 秦直道与秦长城修建的原因
一、匈奴的威胁
二、秦始皇的好大喜功
三、“亡秦者胡也”谶语的影响
第四章 秦直道的走向
一、秦直道走向的分歧
二、对秦直道所经路线的认识
三、对直道东西两线的分析探讨
四、对秦直道的大规模破坏活动的探讨
第五章 秦直道的修筑方法
一、先秦时期的道路修筑
二、“堑山堙谷”
三、沿山脊修筑,寻战略制高点
四、道路保护措施的修筑
五、秦直道的排水沟
六、秦直道上山下山方式
第六章 秦直道的起点和终点
一、林光宫
二、九原郡
第七章 秦直道上的附属设施
一、沿线烽燧和城障
二、沿线的离宫别馆和兵站
三、秦直道沿线关隘
第八章 秦直道的作用
一、秦直道的军事作用
二、秦直道的和平作用
三、秦直道促进政令畅通及经济文化交流
四、秦直道的现实意义
第九章 秦长城
一、战国时期的秦长城
二、秦始皇长城的修建及其走向
三、秦始皇长城西段起点的探讨
四、秦始皇长城修建的时间
五、秦始皇长城的修筑方法与结构
六、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作用与意义
七、“孟姜女哭长城”的真伪考辨
第十章 与直道相关问题研究
一、秦始皇“车同轨”
二、秦始皇车制研究
附录
附录一 秦直道旬邑、正宁段调查报告
附录二 秦直道黄陵县、宁县段考察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