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彝文字典》按“固定字形、字义,各按方言念读”的原则编纂而成,具有超方言的特点,其功用有二:
1.用于深层次研究、整理彝文古籍。在共同考证、校正古籍记载内容的前提下,可将此字典中的本义字,替换原抄本中某些同音混用字,从而恢复各地流传彝文古籍“书同文”的原貌。
2.用作彝族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方言学和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等各系列学科研究的工具书。
《通用彝文字典》搜集、编人的字有:
1.记录彝区共同词语的字和不同方言区特有的字。
2.彝文古籍中记载古代人、事、时、地、物的本义字(不包括同音混用字)。
《通用彝文字典》中所编人的字分别列为字头。在字头后面,标注各方言音点相同义项的读音。无相同义项的音点不注音。有的是字头前后词素的读音,或者与字头义项不对应的读音,用“()”号括住。
按词根用字组词。仅是个别不能就单字义项分析词根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才按音节复合组词用字,各按方音念读。
字典中所列各方言点的读音,分别用以下数码标示:
1.东部方言的威宁音点,标号为“①”。
2.东南部方言的石林音点,标号为“②”。
3.南部方言的红河音点,标号号“③”。
4.西部方言的巍山音点,标号为“④”。
5.北部方言的喜德音点,标号为“⑤”。
万年以前,彝文就在远古先民中产生和使用。据《西南彝志》中《哎哺九十代》一章所载,有十九个哎哺氏族和两个哲咪氏族。当他们各传十代(有的传八代、九代)之后,人们普遍有“心想知识、口讲知识、手写知识”的活动。最早富有知识文化的先圣举奢哲及其高徒阿买妮,就出现在那时期。而今昆明金宝山出土一万二千年前的刻划文字可相印证。对比研究彝语和汉语、彝文和汉文,彝汉文书记载远古“人、事、时、地、物”,发现两者之间大多相同、相通、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而最古老的即万年前的文化内涵,一直留存于彝文古籍记载中。远古先民认识天、地、人和万物产生发展的三才文化、五行文化、五色文化、五方文化;人们居住山林洞穴时就有社会组织、有部族首领;最早有畜牧业、农业;这些都出现在万年以前,由之展现中华万年文明史。
彝文原本是固定字形、字义的。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方法和转注、假借的用字规律。而在彝语产生方音、方言之后,从扩大使用同音假借字,发展到各按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写作或抄誊。这样误人歧途,陷入“以音用字”的漩涡,形成各地“书不同文”,各用其字,各写其书,互相读不通,看不懂。而今在各方言土语区流传的古籍,有些记载内容相同.而各人用字不同,又各按方音口语释读其义,往往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传说变异,又笔之于书,与历史事实相悖谬。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各地流传的彝文古籍,必须在各方言土语区之间,各有关翻译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之间,要密切协作,共同研究、共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共同认定其确切记载内容的情况下,将固定字形、字义的超方言通用古彝文正体字,替换原抄本中的同音混用字,然后逐字对译和句译。这样把古籍整理成固定字形、字义的通用彝文本,才能在不同的方言土语区和不同的时代永远传承。
序一
序二
凡例
音节索引
部首索引
部首检字表
笔画检字表
字典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