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童年》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幼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后来母亲病故的灰色童年生活。尽管如此,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不是满纸的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是坚强不屈,与人为善的优秀品质。正是苦难,成全了纯真、善良、勇敢的阿廖沙。
《童年》是高尔基积一生童年生活之素材而写成的一部小说,充满童趣。
《童年》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虛无聊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书中塑造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光辉、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投入富有魅力的作品。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1868—1936)以其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充满童趣。高尔基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这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兑现了这个诺言,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童年》一书。
《童年》描写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阿廖沙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令人窒息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钩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又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还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幸好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她独自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后来,他的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
全书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生活,展现了作者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生动地勾勒了19世纪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别是一些正直、淳朴、勤劳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包括《童年》在内的三部曲自问世以来,获得了高度好评,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千百万的读者。
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与托尔斯泰、契诃夫被称为是俄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城,父亲是木匠。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十一岁时,他便开始独立谋生。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沙皇时代的底层度过的。
1892年,高尔基以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895年,高尔基发表了早期作品中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以及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
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
1925-1936年期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了首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