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湾自然环境特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作者杨士瑛、陈培雄及众多科研人员历经25年艰苦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在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总结凝聚而成。内容涉及湾区海洋水文气象、泥沙与沉积、地质地貌、海洋化学、海洋生态和岸滩稳定性等众多内容。
《三门湾自然环境特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料翔实,内容齐全,分析有据,图文并茂。客观地反映了三门湾的动力环境、水质环境、地学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与海湾和谐相处,协调绿色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海湾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倘若把海洋看作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藏、风雨的故乡、贸易的通道和国防的屏障,那么海岛与海岸带可谓是摇篮的支框、宝藏的门库、温床的纽带、通道的航标和屏障的基地。其中海湾在海岸带中更有奇妙的贡献,它集岸线、港口航道、渔业、滩涂、海岛、海洋能和旅游等资源于一体,是人类走向海洋开发利用资源的起点,是当今最为发达的湾区经济的载体。如引人注目的浙江省三门湾,乃至全国典型的半封闭强潮型海湾,其形如如来佛伸展着五指的福音手掌,众多港汉呈指状深嵌内陆,湾内岛屿星罗棋布,水道纵横,潮滩发育,海域开阔。三门湾海洋资源丰富,早在唐、宋已经有涂田和盐田记载,距今已经历了1000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源源不断为人们提供“红利”,灿烂夺目。
海洋是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宝库,也是生态与环境最为敏感的海域。今天,智慧已让地球村的人民聚集到了海陆交互纽带上,聚焦到海湾。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渴望去摸清海湾生态与环境的变化,盘点海湾的资源,谋图建立一本为开发与保护海湾的家底账本,造福于人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杨士瑛研究员担当了浙江省三门湾这一重任的带领人,她组织团队风里来雨里去,历经连续25年的三门湾实地调查,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集萃、梳理和分析了三门湾海洋水文气象、泥沙与沉积、地质地貌、岸滩稳定性、海洋化学、海洋生态等领域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发现2004~2014年的10余年间,用完了三门湾原远期规划的最大围垦面积,环境的变化触目惊心。大规模的围填海,导致海湾面积缩小,蛇蟠岛和花鼓岛两大岛屿灭失,海湾形态改变,天然岸线减少,湿地面积萎缩与功能消失,湾内纳潮量减少,潮动力降低,海湾淤积加剧,猫头小深潭消失,猫头大深潭在2003~2013年间水深变浅12m,三门核电站取水管道无奈外伸100余米。海湾生态环境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环境质量下降等诸多生态与环境变化;最后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高度,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海湾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25年的积累和坚持,众多科研人员的贡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恰在2018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之际,喜见由杨士瑛女士和陈培雄先生的《三门湾自然环境特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一书,现已定稿,正待出版。该书以海量的调查资料为根基,以系统的科学分析为依据,以建立一本开发与保护三门湾的家底账本为契机,将与读者分享1980~2014年,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过度围涂的背景下,三门湾的水文气象、地质地貌、海岸线、岛屿、自然形态、流场流态、冲刷淤积、滩涂湿地、生态生境、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以及人与海湾和谐相处,协调绿色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海湾资源永续利用措施。专著的出版不仅可为海洋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制定三门湾的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背景和科学依据,也可为我国其他海湾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对促进湾区经济健康发展、有力推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著者集众贤之能,承实践之上,总结经验,挥笔习书,言理论、话技术、摆范例,编著了一本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分析客观,集系统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佳作。犹如绽放在三门湾的一朵海洋科技之花,在海湾自然环境认知的史册上留下了重笔浓彩,甚是可歌可喜,以写此序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