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行为的50个细节》作为教育教学细节丛书中的一本,由家庭教育专家郁琴芳撰写,是对日常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见的50个细节的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同时,也给出可行的实践方案。50个细节均是源自生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节。
总序
编撰一套教育细节方面的丛书,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也许我们已经熟悉了过多的对教育的宏大叙事,也许是觉得教育叙述本来就应该是着眼大局的,使得教育研究者很少就教育的具体细节进行深究。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倒是在实践中,我们的老师们更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从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探寻教育的真谛。在我为数不多的听课经历中,或者在与学校管理者的交往过程中,我常常能够注意到校长和老师们确实是秉承着一种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在工作,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这些细节展示出来,把教育教学的细节把握经验提炼出来,把细节蕴含的意义揭示出来,也就成了这套丛书的主旨。
真相在细节。学校管理的情况如何?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是怎样的?教师与学生正在进行着什么样的交往?要了解这些问题的真相,可以进行整体情况的调研,可以从各单位的汇报材料中有所知晓,可以从教师的研究论文中洞察一二,但确切的真相总是在一系列的具体细节之中的。比如,要了解一个校长是如何管理一所学校的,我们不能仅仅从其个人的理念陈述中得知,而是要观察他管理学校的一举一动,考察他的每一个细节行为,看他是如何与教师、学生进行交往的,如何处理一个又一个棘手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真相也就逐渐浮出水面。可以说,细节捕捉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只是听其言,更是在观其行,而对于真相而言,行永远是胜于言的。
力量在细节。听一个故事,有细节才有感染力;求证一个事实,有细节才有说服力。把事物演进过程中的细节成分呈现出来,才能让人信服。教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也是如此。一个教学模式的提出,假如仅仅是程序性行为的展现,仅仅告诉我们该模式有几个环节构成,而没有各环节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没有具体展示模式运行的细节行为,就很难为他人接纳。同样,一种教学经验的总结,假如仅仅只是告诉我们这些经验是什么,由哪些方面组成,而没有细节性的事例呈现和说明,就很难走进我们的心灵。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说:体现一个国家实力的不只是强大的武装力量,而更在于这个国家有没有精彩的故事。这句话所说的精彩,很大程度上就是细节。
魅力在细节。法学领域中经常有这样的说法:程序是美的。我的体会,教育领域中倒是应该有这样的认识:细节是美的。为什么有的时候听完一节课以后,我们会深深为课堂上师生的行为所感染而意犹未尽?为什么有的时候走进一所学校,我们会深深为校园环境与学校实践所触动而赏心悦目?仔细追究,都是和课堂上以及学校情景中的细节行为紧密相关的。前一段时间,在一所小学听三年级的外语课,课上,一个男孩回答问题时,与正确的答案差之甚远,课堂上同学们哄堂大笑;授课老师不经意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轻轻抚摸了一下这位同学的头以示关心。我注意到这节课的后半段,这位同学丝毫没有被回答问题的尴尬所影响,仍然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这些细节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的无尽魅力!
问题在细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倡导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许多教师为找不到研究问题而苦恼。实际上,假如我们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多一份细节意识,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有人说,从教师踏入学校大门的第一步到离开学校,如果从细节行为来分析,没有一时一刻不是蕴含着许多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的,这话尽管有点夸张,但不无道理。当下我们大量的教育实践行为不太能经得起细节推敲,一进入细节领域,问题多多,障碍重重。总体来讲,教育中大而化之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细节上推敲不够,把握不准,雕琢不细,从而导致教育的科学性不强,示范性不高。从细节处发现问题,研究教育教学细节,在我看来,应该成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意义在细节。教育上有很多理论,教学上有很多规则,管理上也有很多规章,所有这些要求和规定只有在细节上体现时才有意义。反过来,我们在把握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细节的时候,也要注意分析其背后的理念、理论或者理性成分。虽然不能像佛家所说的那样,要看到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但至少要从认知的高度对细节有可能蕴藏的意义加以考察和挖掘。也就是说,不能就细节谈细节,将细节本身作为研究和把握的重点。一般来说,细节都是有意义的,发现这些意义,就意味着对细节认识的一种深化,对于以后把握细节就多了一份认知保证。
从国人的文化传统角度来考察,我有一个不成熟也可能是不尽正确的看法,那就是我们相对于西方民族而言缺少细节思维。我们善于对事物做总体上的谋划,做全局性的思考,对目标也会下大力气去制定,但比较少地对事物做细节性处理。翻检古代教育典籍,从细节处谈教学方式方法者甚少。我们了解启发式,但不知如何操作;我们知道教学要体现艺术性,但几乎没有具体要求;我们也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无从下手难以实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只是教育领域如此,其他领域大致也是如此。通过编撰一套教育类的细节丛书,当然不能扭转我们细节思维缺失的局面,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同行来说,做细节思维的提醒还是必要的。
强调细节,并不是不关注大局、放弃宏大。事实上,细节只有在方向正确、战略明确、目标设定合理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因而,在细节的把握上,老师们不能碎片化地理解细节,而要注意把细节放在全局中去考量,这样的细节雕琢才更有意义。
郑金洲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