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时间先后逐个记录了作者近70年来在南京生活和工作过的十几处地方,如汉西门、新街口、夫子庙、清凉山、丁家桥、肚带营、秦淮河等地。它们散布于南京的城南城北、城东城西,每一处都与作者特定的人生阶段紧密相关。而对每一处的记述也都打上了个人记忆和相关历史的烙印,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南京某一时空的城市印记。本书虽是一部微型的个人生活简史,但同时也折射出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变化和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的情感历程。书中亦有南京名画家的手绘插图,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对比来反映个人心路历程和时代变迁中的细节信
1. 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著名文化学者薛冰先生首次展现他与南京城之间几十年的情缘。
2. 南京城的变与不变、传承和发展,都在薛冰的生花妙笔下,跟着他走一走文化名城南京的大街小巷。
3. 微南京丛书首部作品,由世界*美的书设计师朱赢椿领衔设计,布面平装,雅致简洁。
《漂泊在故乡》是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著名文化学者薛冰先生的新作,书写自己近70年来在南京城各处辗转生活、工作的经历。这也是他首次展现自己与南京城之间几十年的情缘,回顾每个不同人生阶段所处之地的历史文化,折射出南京城几十年的变化发展。薛冰先生期待自己做出的示范,能让更多的人、从更多的侧面,说出自己的南京故事。
《漂泊在故乡》是微南京丛书推出的*部作品。微南京丛书立足于呈现个人的南京故事,旨在小切口、个性化地反映近现代南京的城市文化,视角新颖、细节丰富,触及南京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微不仅指研究的切入点精微,也指有关城市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同时还注重篇幅的短小精悍。微南京是对南京城市文化的微记录,也是城市微观史学研究的深化。
前言
这是一本不免被看作怀旧的书,况且作者是一个年届古稀的老人。
其实我一直不愿意去写怀旧文字。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并不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生活状态。尽管怀旧似乎是老人的标配,但我觉得,老人也可以不拿怀旧做标配。
年轻人为什么不怀旧?通常的解释,是年轻人正在朝前走,时时刻刻可能遭遇新事物,需要处理新问题,顾不上怀旧。老人呢,太阳底下无新事,很少有什么东西能够再唤起心底的激情,倒是从早年生活的回忆中,能得到一分温馨的抚慰。
更有专家从科学角度分析,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记远不记近,身边发生的事情常常记不住,儿时的事情反而记得清清楚楚。这道理我原先是相信的,听老人讲他们的想当年,听得津津有味,可是待到自己进入老人行列,却开始产生了怀疑。至少到现在,近期发生的事情我还记得清,两三个小时的讲座可以不用稿子,倒是年轻时的经历,或朦朦胧胧,或散如碎片,须借助日记、资料或别人的补充,才能渐渐明确。以我浅薄的科学知识,不禁要问,人类记忆力的衰退,为什么会是这种有选择性的衰退?人脑在进化过程中,怎么会进化出这样一种奇怪的能力?
不妨揣想,老人记忆力衰退是事实,刚刚发生的事情,记错了说错了,因旁证众多,很容易被别人发现。但是三五十年前的旧事,即使当时的见证者尚健在,此刻也未必在场,既无人指谬,众人只能姑妄听之。倘若说话的人德高望重,听者自然深信不疑,并且有一个专名叫回忆录。以我的阅读经验,同一作者的回忆录多没有日记、书信可靠。然而在亲历者缺失的情况下,它就很容易被当成事实。谎言重复一千遍,不见得会成为真理,但谎言坚持三代人,就有可能被误认为信史。
由此看来,老人的怀旧,仍然是一种创造,不过已不是瞻望前路或改变现实的创造,而是无力面对现实、只能回望来路的创造。他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慢,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少,尤其是固化的思维模式,戒备以至排斥新思想、新观念,于是只能在回忆中,将曾经的旧事按自己的意愿重塑。怀旧者经历越多,编造就越圆满,活得越长,能道破真相的人就越少。
这一本《漂泊在故乡》,与此前的《饥不择食》,都免不了有个人回忆的成分,但是其主旨,则不是为了记录个人的人生轨迹,而是想为我曾经历的这个时代、这座城市,留下一些历史记忆。书中所描绘的重点在于客观对象,也就是我曾经见闻、记忆所及的城市景况。当然,我的所见所闻或涉偶然,记忆也不敢说完全准确,但正因为是客观对象,人人可见,人人可说,故可以与其他人的记述相比照,即有偏差,也不难纠正。
《漂泊在故乡》这个书名,是形容我在这座视为故乡的城市中曾不断迁徙。六十多年来,我在南京居住过的地方,长期生活、工作的地方,竟有十几处,而且散布于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它们各有各的面貌与色彩,和我特定的人生阶段紧密相关,形成一种文化定格。我不能说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这就像一批年深月久的老照片,它不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全面记录,但肯定是某个时空碎片的准确记录。它为这座城市保留下若干生动的影像,或许能触发更多居民的类似记忆同一时代不同地点的记忆,同一地点不同时代的记忆。如果大家都把这样的记忆贡献出来,我们就可能得到更为完整、更为准确的城市印象,更为真实的城市历史。
这一套微南京丛书的设想,就是能让更多的人、从更多的侧面,说出自己的南京故事。所以我乐意加盟,为读者奉上这样一本小书。
正如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人也不能两次走进同一座城市。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亲历了故乡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不要说少小离家老大回,几个月不去一个地方,很可能就完全找不到原先的印象了。城市的急剧变迁,故乡的整体异化,使居民失却了乡愁的寄托,导致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漂泊感,而且是永无归途的漂泊。
如果说前一种漂泊,迁移的只是我们的躯体,那么这后一种漂泊,无家可归的将是我们的灵魂。古往今来,为灵魂寻找安身之地,被志士仁人视为最重要的人生使命。我不敢以志士仁人自居,姑且套一句古语作结:微斯城,吾谁与归!
薛冰,原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现担任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城》《盛世华年》,书话集《旧书笔谭》《版本杂谈》《旧家燕子》《古稀集》,文化随笔集《家住六朝烟水间》《书生行止》《饥不择食》《金陵女儿》,地方志专著《南京城市史》《格致南京》《读南京》等5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