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昌耀诗文选》是昌耀作品的一部经典性选本。选本采用编年体的形式,并简化为两大板块,di yi编为诗文板块,包括诗歌和散文体作品;第二编为理论板块,包括谈论诗歌的文章和创作访谈。旨在保持其一生创作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整个作品的精选以压缩篇幅总量,来凸显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与外围作品,进而勾勒出诗人精神艺术世界的复杂演化过程和逻辑关系,以便读者抓住要领,径直进入其腹地。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白头的雪豹默默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昌耀生前即被称作中国新诗运动史上的大诗人,相信通过这个选本,这位博大、神秘、苍茫,由我们这个民族多难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血脉、道德力量、山河魂气所造就的大诗人,会更为清晰地向我们走来。
1. 严谨并具有专业性的昌耀选本,诗歌评论家、《昌耀评传》《海子评传》作者燎原教授严谨遴选、呕心之作;
2. 本书以《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为主体,增编精选昌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读者理出一条清晰阅读昌耀诗歌的路径;
3. 本书凸现了昌耀传奇、博大、奇崛的诗歌形象。
前 言
燎 原
一位诗人一生的写作成果,基本上由其若干部诗集来体现;当他最终配得上出版全集或总集,表明他已成为他那个时代的重要诗人;而在其身后,倘要在总集的基础上再以选本提取精华,则是他走向经典诗人的标志。因为这种提取,源自时间对这些作品的念念不忘,也正是时间对一位诗人的经典化过程。
从1986年的第一部《昌耀抒情诗集》,到其后若干部诗集的出版;再从2000年的总集和此后的总集增编版,到转入眼下的这个选本,昌耀作品所经历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昌耀不是一位高产诗人,生前虽然出版过若干部诗集,但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单行本,而是在前一部基础上的不断累加,直至去世前的2000年初,由他自己编定的《昌耀诗文总集》在同年出版。而尽管称之为总集,他却并未将生前的作品悉数收入,步入诗坛初期的一些作品自不必说,他1978年复出之后给我印象极深的诸多篇什,亦未收入其中。这显然印证了他对自己作品的严苛。然而,鉴于他在此时已经显示出的大诗人的重要性,在资料的意义上提供其更全面的作品,以使读者尤其是研究者对他获得更深入的把握,就成为一种必要。也因此,就有了昌耀去世十年后的2010年,由我提供增补部分的《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从绝对的意义上说,这才是完整的昌耀,也是我们考察他的最终依据。在我看来,只有建立在这个母本的基础上,我们对其作品精华的提取才不致简单化,才能体现他本有的复杂、艰深和博大。
说这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出现的各种现当代诗人名作选中,昌耀诗作入选最多的,是那首仅有三行的《斯人》,偶尔再有《慈航》的节选等诗作。仿佛除此之外,他再无像样的作品可供选择。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当缘于选家们的惰性,一个又一个的选家,大都遵循着相同的工作模式和选择路径:以此前某个范例性的选本为前提,然后再根据自己局部感受的强弱,对个别诗人的名作稍做调整。极少有人再深入到一位诗人的众多作品中,做出具有发现性质的遴选。另一个原因,则与选家们的眼力相关,对于那些沉淀在认识凹地中异秉式的作品,他们没有能力做出价值认定。以至虽有众多的名作选,但所选作品却大同小异。至于这首《斯人》之反复被选中,除了它本身的精警品质外,更在于它只有三行的篇幅特别方便入选。但比之《峨日朵雪峰之侧》《哈拉库图》等或长或短的大量作品,无论从精神含量还是艺术含量上讲,它都很难称得上昌耀的代表作。然而,经过众多选本如此执迷的坚持,却让不熟悉昌耀的读者误以为,他仅仅只有《斯人》所体现的那么简单。
这也就是说,关于昌耀的研究与评价虽然一直在步步走高,但对其盛名之下的作品实体,我们尚远远谈不上消化。他仍然处在有待进一步认识之中。这也成了我编辑这部选本的出发点:在保持其一生创作框架的前提下,通过缩小篇目总量,来凸显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与外围作品,进而勾勒出他精神艺术世界的复杂演化过程和逻辑关系,以便读者抓住要领,径直进入其腹地。
现对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这个选本以《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为母本。增编版由诗文主体、附录(以书信为主)、增编部分,三个板块构成。此次删去了整个附录板块,在其余两个板块共删去诗文122件。
二、对删减后的诗文主体和增编部分不再单列,而是按写作时序将它们合为一体,以使其间的脉络一目了然。
三、从文体上看,昌耀的作品大致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分行排列的诗歌和他自己所称的不分行诗歌,二是诸如《我是风雨雷电合乎逻辑的选择昌耀自叙》类的散文体作品,两者都是其创作主体中的诗文作品;三是谈论诗歌和创作的文章,四是为自己诗集所写的序或跋,五是对创作访谈的书面答问,这三种类型则属于理论文字。在增编版及此前的多个版本中,这些作品都不分类型的按写作时序排列。但经验告诉我们,诗文作品和理论文字的写作,是处在两种不同的心境和思维方式中。对于作为诗人的昌耀,前者是其主体心理脉冲的自然延伸,后者则是这一脉冲中的停顿和频道切换,指向对相关创作问题的集中思考和盘整。因此,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形成了主体脉络上明显的嵌入感和断裂感。有鉴于此,这个选本特将理论类文字提取出来,集合为一个独立板块。就我的感受而言,昌耀的诸多理论文字也可称之为诗学随笔,非但同样精彩,且别有一番洞天。相信对于它们的集中阅读,会使读者获得新的惊奇。
这样一来,这个选本就形成了诗文和理论两大板块,分别用第一编和第二编来呈现。
四、再次保留了我当年为《昌耀诗文总集》所写的《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这篇序言。这是基于昌耀博大艰深的精神艺术世界,仍需要一篇导读文章以说清其来龙去脉。而为了某种程度的新鲜感,我曾试图选用他人新的研究成果来担当此任,但翻来覆去比较之后,感觉此文仍不可替代,包括它与昌耀作品内在的气息呼应。尽管此番我又对它进行了局部的删改与调整,但仍保留了当时的语境与时态,因为由它所携带的一个时代的信息洪流和冲击波,今天的语境已无法重现。
2018.4.1下午·威海蓝波湾
说明:在出版社最后的校对环节,这部诗文选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标准,对原版本的个别字词作了改动,诸如一十一支红玫瑰的支改为枝、悼辞改为悼词、硫磺改为硫黄等等。
2019.1.7又及·威海蓝波湾
燎原,当代诗歌批评家、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著有批评随笔集《地图与背景》以及《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专著多部。
主编:《二十一世纪十年中国独立诗人诗选》《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海子诗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