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线装中华国粹系列》是明代文人陈继儒所著的一本格言小品集。全书共分为12卷,共1500余则。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从政、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方面,是集处世哲学、审美情趣、生活艺术为一体的明代清言小品的代表作。它与明代洪应明所著的《莱根谭》、清代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小品文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学样式,虽没有唐诗、宋词、元曲那样具有划时代的崇高地位和辉煌灿烂的成就,但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散文品种之一,小品文具有短小灵活、简练隽永等特点,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明代是小品文观念的成熟期,也是创作的旺盛期。明人的小品文观念奠定了后代小品文观念的基础,其创作风格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人。小品文从无一席之地到受到人们的追捧,是明代文学先驱们赋予小品文以精神魂魄,使其名正言顺,并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小品文作家和作品,张岱《陶庵梦忆》《西湖寻梦》、江盈科《雪涛小说》、吕坤《呻吟语》、洪应明《菜根谭》、李渔《闲情偶寄》、沈复《浮生六记》、余怀《板桥杂记》、张潮《幽梦影》,以及陈继儒《小窗幽记》都是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的小品文集。
《小窗幽记》是明代文人陈继儒所著的一本格言小品集。全书共分为12卷,共1500余则。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从政、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方面,是集处世哲学、审美情趣、生活艺术为一体的明代清言小品的代表作。它与明代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清代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麇公,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其对明末至清初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天壤一异人”。陈继儒自幼聪颖异常,博学多才,擅长诗文,又精于丹青书法。他青壮年时,正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君王昏聩,朝政混乱;而他的晚年,经历了明代灭亡前的乱世。身处那样一个时代,凭着独特的智慧和判断力,他决意放弃仕途归隐山林,隐居于小昆山之中,后筑室东佘山,闭门著述。陈继儒一生涉猎甚广,著述丰富,除《小窗幽记》之外,尚有《陈眉公先生全集》《见闻录》《眉公杂著》等传世。
据乾隆三十五年刊本提供的信息,《小窗幽记》的作者是明代的陈继儒。当时的刻印人为崔维东,作序者为陈本敬。陈本敬在序言中说“眉公先生负一代盛名,立志高尚,著述等身,曾集《小窗幽纪》以自娱”,书的封面也赫然署着“眉公先生辑”。然而对于《小窗幽记》的真实作者,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考证《小窗幽记》是当时的作序者陈本敬和刊刻者崔维东为使之广泛流传而假托陈继儒之名所编的伪书,其真实作者应该是陆绍珩,因为《小窗幽记》不见于陈继儒的著述名录,而晚明陆绍珩所辑录的《醉古堂剑扫》却与此书内容几乎一致。《醉古堂剑扫》在明末刊行,并且流传到日本。周作人先生在他所购得的嘉永六年刊《醉古堂剑扫》书前附一题签,说此书在日本很是流行,“与《菜根谭》同为人所爱诵”。故而如今市面土流传了陈继儒和陆绍珩两个版本的《小窗幽记》,但占据主流的还是陈继儒的版本。因此这次编辑所选的底本也是以陈继儒的版本为准,以乾隆三十五年刻本为底本,并参照了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小品丛刊系列《小窗幽记》、中华书局成敏译注《小窗幽记》、中州古籍出版社清风注译《小窗幽记》等版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注释和翻译。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还望读者多多包涵并不吝指正。
前言
卷一 醒
卷二 情
卷三 峭
卷四 灵
卷五 素
卷六 景
卷七 韵
卷八 奇
卷九 绮
卷十 豪
卷十一 法
卷十二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