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公关》一书从新闻传播视角切入,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阐述企业产生危机的诱因,分析企业危机面临的媒介、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机遇和挑战;其次根据企业危机的发展周期,详细解读企业危机前的舆情监测、企业危机应对中存在的误区、企业危机应对应遵循的原则以及企业危机的善后和评估。最后对企业在危机公关中的信息发布和沟通、企业危机管理的整体体系的打造进行专门的论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范围内,西方社会较早地认识到传播在组织运作中占据的核心地位。学界积极探究,传播理论始终紧跟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业界重视实践。在决策层面,可以战略性地制订传播计划;在执行层面,可以有条理地分解传播任务,这都对国内社会组织的传播活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企业新闻与传播”是一个带引号的、正在构建中的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作为新闻学、传播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或专业方向,在如今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时代语境之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当今中国,对于新闻宣传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其实有显性和隐性两大部分。一是专业新闻机构,如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等;二是非专业新闻机构,如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而第二大部分,也即“非专业新闻机构”,却往往被高校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忽视甚至是漠视。这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存在,它存在于半明半暗之中,或栖身于理论和实践的夹缝之间,而其社会需求却并不因此而有丝毫的减损或削弱。
专业新闻机构和非专业新闻机构,这是两个看似界线分明而清晰,实际上却有些混沌和模糊的界定或命名。而另一个与非专业新闻机构相关或作为其子集的命名“企业新闻与传播”,在名称或概念上更是显得有些游离和不确定,极易被判定或视作学术上的一个“伪命题”。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现实性的和学理性的思辨和界定,那么“企业新闻与传播”专业方向设置的全部构建和想象只能是“沙地建塔”。
一、专业新闻机构与非专业新闻机构的界定以及“企业新闻与传播”概念的提出
关于专业新闻机构与非专业新闻机构的界定,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以及各种新闻通讯社等构成了传统专业新闻机构的主要方阵;而重要新闻性网站,也在近年来得到认同,成为新的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新闻机构”。从仅有新闻转载和转播的权力、没有新闻发布权,到有关主管部门给部分网站发放记者证,即是其间的重大政策利好和变化。而在事实上,传统的报刊、杂志、电视台等也与新媒体相结合,成为事实上的新闻网站的主办者,构成了所谓“全媒体”的新闻格局。这具有了风向标的意义,标志着专业新闻机构具有吐故纳新功能,曾被漠视或排除在外的新成员得以加盟。如此,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以及各大通讯社等专业新闻机构的全新方阵得以重构或重组。
而所谓非专业新闻机构,从中国式的分类来说,则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类不同性质的企业。这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从常识上来说,除了“专业的新闻机构”,余下都是“非专业新闻机构”,或干脆就是“非新闻机构”。本来,它们就是某种性质的社会机构而已,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与“新闻”扯上边呢?那就是这些机构不仅与“新闻”或者“专业新闻机构”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各样的关联,它们有着新闻宣传和传播的各种需求。而且它们自身往往也具有新闻宣传、传播的相关功能及其设置,甚至被赋予相应的新闻宣传责任。它们不仅一般都有自己的新闻宣传或企划部门,有的还有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等;至于各种网络传播平台(如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更是成为一种基本或标准配置,哪怕它仅是一个我们常说的“小微企业”。
然而,这里有几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情况需要说明。一是上述专业新闻机构几乎都曾经是“事业单位”建制中的一元;如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又通过各种改制,成为了所谓企业,准确点说是文化企业或文化产业。而其间的绝大多数媒体在往日曾经特别彰显的政治性和事业性的特质或功能,并未因此发生改变、位移;所不同是,它们的市场性或经营性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强化。这是中国的特例。二是在一部分“非专业新闻机构”中,它们往往拥有专业的新闻机构的设置。如各级党政机关,他们本身即直接或间接拥有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网站等宣传“喉舌”,用以传达自己的主流价值观、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主流声音。国务院下设的各个行政主管部门,几乎都拥有自己的报纸、刊物等,甚至还有自己的电视台。如财政部有《中国财经报》、文化部有《中国文化报》,教育部除了拥有《中国教育报》等外,还有中国教育电视台。不仅是最高党政部门如此,各级党政部门也均是如此,如省、市、县等往往办有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等。这些,其实已经纳入专业新闻媒体的序列。这同样是中国的特例。
不过,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即使一些“非专业新闻机构”拥有“专业新闻媒体”,但去除了这些“专业媒体”的部分,仍然属于“非专业新闻机构”。这些相应党政机关也仍然有“非专业新闻机构”的新闻宣传及人才的需求。这不只是宣传文化等特殊部门,即使一些普通部门,随着信息社会、政务公开的需要,也有诸如新闻发言人之类的新闻宣传人才的需求。而在一般并不拥有“专业新闻机构”的事业单位中,对新闻宣传人才的需求,则比党政机关显得更为迫切。近年来,部分重点高校的新闻专业开设了类似于新闻发言人的培训班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如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政府新闻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等,即是对这些“非专业新闻机构”内部的新闻宣传人才需求的某种回应或应对。同样,那些近年来“转制”为“企业”的“专业新闻机构”们,自然也与我们所说的“企业新闻与传播”无关,不能因此纳入相应的范畴。
王勇,笔名海马。1966年5月生,江苏海安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士,哲学博士后,教授。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网络文学院院长。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火,澳门大学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作品200万字,学术专著等7部,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5个,省级以上奖项6个。曾任中央电视台等重量媒体记者、江苏记者站站长。现任三江学院校党委委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章 绪论
节 危机与危机特征概述
第二节 企业危机的现象与本质
第三节 企业危机公关
第二章 企业危机公关面临的形势
节 信息传播环境改变
第二节 公民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企业挑战和机遇并存
第三章 企业危机公关前的舆情监测与分析
节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网络舆情
第二节 企业网络舆情的采集与监测
第三节 企业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第四章 企业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
节 企业危机公关的发展与意义
第二节 企业危机公关失误的表现
第三节 影响企业危机公关成败的因素
第五章 企业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
节 时间原则
第二节 真诚沟通原则
第三节 勇于担责原则
第四节 系统运行原则
第五节 第三方证实
第六章 企业危机公关中的信息传播和沟通
节 危机公关中的信息发布存在问题
第二节 危机公关中信息发布的策略
第三节 危机公关中的沟通技巧
第七章 企业危机公关的善后及评估
节 重塑声誉恢复形象
第二节 危机公关的总结与评价
第三节 危机后正面舆情的培育
第八章 企业危机公关的管理
节 树立危机预防意识
第二节 健全企业危机评估和预警体系
第三节 健全企业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决策体系
拓展资源
资源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资源二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资源三 应急预案编制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