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小初高学习相关用书畅享每满79减30,领券更有惊喜优惠价!开学一键购
定 价:58 元
丛书名:高考专题案卷系列丛书
- 作者:董万宾,张义武 编
- 出版时间:2018/8/1
- ISBN:9787563554430
- 出 版 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33
- 页码:35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高中课堂教学设计汇编(数学篇)/高考专题案卷系列丛书》主要针对“三动一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中课堂教学设计汇编(数学篇)/高考专题案卷系列丛书》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以简单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划分学习目标、疑点识记、问题探究等版块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类,重难点突出。其中,核心突破和课堂练习更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从而达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高中课堂教学设计汇编(数学篇)/高考专题案卷系列丛书》适合数学爱好者和学生自学或随堂使用,也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数学的理论是美妙的、引人人胜的;数学的方法是精巧的、丰富多彩的。但想要学好数学却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能背出一些基本的公式,却做不了略有变化的演算;他们能记得住一些基本的定理,却给不出稍分层次的推理。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大多较为稚嫩,他们对数学知识只停留于形式的理解,并未达到对其实质的掌握。其实,与大多数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任何一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并非教师而是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应当自己去认识、解释、分析所学的内容,用新的观点去改造原有的理解,从而在个人数学知识的库藏中打上自己特有的烙印。学生只有通过深入地思考,将吸收的新知识有机地融人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对抽象的对象建立起直观的理解,才能真正地学好数学。
本书主要针对“三动一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教学过程中老师常会遇到课堂上讲解同一个题目多遍,课后学生仍然不会做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解题技巧领悟不到位。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对知识的理解都是表面的,所以“老师一讲就会,离开老师就不会”的情况就不足为怪了。而本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简单的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达到掌握本书内容和突破难点的目的。本书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系统为基础,设置疑点识记、问题探究、核心突破等版块,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类。
【疑点识记】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时,有时会看书看不出门道,因此本书将教材疑问通过设问的方式将疑难问题分解转化,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突破难点。我们希望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当学生脑海里有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做目的明确,注意力容易集中,使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新知识,也可以解决问题,是一举两得的学习方法。
【问题探究】新课程理念重视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这些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所依赖的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课堂,通过师生互动探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核心突破】通过凝缩知识点和解题思想、方法,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总结。可以这么说,抓住了核心考点,就等于抓住了高分的关键,编委会成员通过精心选题,认真思考,选出代表性很强的典型题目,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不足之外,请读者批评指正!
必修一篇
第1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一)
1.2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二)
1.3 集合的基本关系
1.4 并集与交集
1.5 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及综合应用
1.6 函数的概念
1.7 函数的表示法
1.8 函数的表示方法——分段函数
1.9 函数单调性
1.10 函数的最值
1.11 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
1.12 奇偶性的应用
第2章 基本初等函数
2.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一)
2.2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二)
2.3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
2.4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二)
2.5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
2.6 对数与对数运算(二)
2.7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
2.8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
2.9 幂函数
第3章 函数的应用
3.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3.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必修二篇
第4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4.1 平面
4.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以及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
4.4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4.5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4.6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4.7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4.8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4.9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4.10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以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第5章 直线与方程
5.1 倾斜角与斜率
5.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5.3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5.4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5.5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5.6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5.7 两点间的距离
5.8 点到直线距离以及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
第6章 圆与方程
6.1 圆的标准方程
6.2 圆的一般方程
6.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6.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6.5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必修三篇
第7章 三角函数
7.1 任意角
7.2 弧度制
7.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
7.4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二)
7.5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7.6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7.7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二)
7.8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
7.9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一)
7.10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二)
7.11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7.12 函数y=Asin(wx+?)的图像(一)
7.13 函数y=Asin(wx+?)的图像(二)
第8章 平面向量
8.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8.2 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8.3 向量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8.4 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8.5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8.6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8.7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8.8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
8.9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
第9章 三角恒等变换
9.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9.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
9.3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
9.4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四篇
第10章 解三角形
10.1 正弦定理(一)
10.2 正弦定理(二)
10.3 余弦定理(一)
10.4 余弦定理(二)
第11章 数列
11.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11.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11.3 等差数列(一)
11.4 等差数列(二)
11.5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
11.6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二)
11.7 等比数列(一)
11.8 等比数列(二)
11.9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11.10 数列求和
第12章 不等式
12.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12.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
12.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
12.4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12.5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12.6 基本不等式
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