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随着I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产品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每个互联网产品的诞生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产品运营规划、流程规则设计、产品设计、数据设计、后端开发、前端开发、运维服务等多个环节。其中,产品设计环节处于距离用户最近的位置上,任何优秀的产品规划和严谨的技术开发如果没有构思精妙的产品设计进行包装输出,都只是在做无用功。新一代的年轻人是互联网产品的原住民,不流畅或不符合口味的设计体验,会被原住民们直接抛弃,就如同难看的衣服没有机会展现材质的优良和做工的精巧。所以,在互联网产品项目中,设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李伟巍是我之前同一部门的同事,带领搜狐汽车的设计团队,有丰富的互联网产品设计经验,并且一直保持着对设计领域新技术和新方向的饱满热情,我非常敬佩。在之前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有大量沟通,他对于设计工作的理解,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今年初的时候,李伟巍告诉我,他和设计团队写了一本书介绍对于设计方法的理解,我非常期待,第一时间阅读了原稿。分享两点阅读感受:一是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不能仅仅是设计本身,要考虑大量的周边因素,包括用户类型、竞品状态、发展趋势、产品阶段、整体一致性等;二是设计工作是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的,设计师并不是在天马行空的创作,而是按照一些成熟的工作方法、模式和技巧来打磨锤炼设计产品,并且有客观的考核方式来验证设计作品是否达到了产品目标。
本书结构简洁清晰,包含了大量的工作实例以及基于这些实例的方法总结,是非常好的实用书籍。如果你是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师,想提升自己的产品设计水平,阅读本书是一个高效的途径;如果你是互联网产品经理,阅读本书可以看到很多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的设计改进实例,对于提升自己对产品的理解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恭祝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帮助。
搜狐焦点CTO李少鹏
序2
很高兴看到了搜狐设计团队创作的《好设计,有方法》。本书中的设计是指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适合互联网行业中与用户、产品紧密相关的从业人员学习、借鉴、应用如用户研究人员、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工程师(尤其是用户端开发工程师)等。
我尤其要向广大中小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设计师来推荐这本书。
在互联网行业中,如搜狐这样的大公司普遍有更细的专业分工,更齐全的岗位配置。具体到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大公司的设计团队承担了很大的职责,通常也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大公司有丰富的产品、巨大的用户体量、复杂的应用场景。因此,大公司专业设计团队提炼出来的设计方法,很有价值。
相比之下,广大的中小型公司岗位专精程度普遍不高。具体到用户体验设计,中小型公司的产品经理普遍侧重于产品功能规划,设计师则普遍侧重于产品原型的视觉实现。中小型公司的产品经理、设计师对用户体验设计很多存在认知不足、方法不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这本书或许是一个解决方案。
通过本书可以系统学习经过实战验证的好设计方法,然后在实战中去应用这些设计方法,提升公司的用户体验设计能力,打造出体验更佳的好产品。增强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同时也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相信这也是本书作者们的愿望。
车马 多家互联网公司联合创始人/CEO,《首席产品官1从新手到行家》
《首席产品官2从白领到金领》作者
前言
为何写作本书
笔者在互联网圈摸爬滚打十数年,见证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Web1.0时代。向用户单向推送信息,由网络平台提供内容供用户阅读,用户根本没有选择权,代表站点为搜狐、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笔者当时正奋斗在网络前台的一线,被人称之为美工,不仅要设计网页,还要通过HTML和CSS将页面写出来。
Web2.0时代。注重用户的互动,用户当家作主,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这个时代网站内容是基于用户的,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的双向交流和参与,形成了以网络平台为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典型代表有新浪微博、天涯社区、自媒体。笔者这时变成了UI设计师,负责设计前后端、App、Pad等界面,页面已经交由各端的工程师去设计了。
Web3.0时代。这里有人工智能、关联数据和语义网络的构建,形成了人和网络以及网络与人的沟通,配合大数据的智能推荐,大大提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便利性。在这个时代,网络都是以大平台形式存在,成为用户需求的理解者和提供者,网络记录用户的行为习惯,通过资源筛选、智能匹配,精准地为用户提供答案,代表产品可能会有微信、阿里云、百度Apollo等。
在Web 3.0时代,笔者绝不可能只是个简单的UI设计师,还应该是个初级的产品经理、中级的交互设计师、高级的视觉设计师,而且有一套自己的设计语言体系,才有资格去做好未来的设计。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设计师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转身成为视觉设计师、UI设计师、GUI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工业设计师等。这就对设计的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局限在设计本身,而是向用户传播一种设计语言、传达一种力量。但很多设计师依然是在做执行工作,设计好需求,实现功能,这样的思维越来越不能满足Web3.0时代的需求。
一路走来,笔者亲历了很多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也从零开始做过很多新产品的尝试,有喜有悲,踩过很多坑,总想把这些经验汇总并分享出来,避免再有人去走同样的弯路,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钱。
笔者带领团队与各个业务线对接设计需求时,也了解到很多业务线指标在产品中的体现,设计能提升业务线的指标,这才是核心价值所在。用户经常会吐槽各种广告乱象问题,那其实是产品赋予业务的价值所在,只是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用错了场景,体验设计做得不好,对用户造成了干扰,伤害到了用户的感情。业务指标是产品商业价值的体现,但如何通过体验设计来提升,还有很多方式和方法。
笔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案例,总结了一些关于做好产品的方式和方法,在此分享出来,同业内的小伙伴们一起探讨,期许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如果还能为他人带来一点贡献,那真是极好的。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将用户作为产品设计的第一梯队,重点介绍了我们应该如何了解用户。开篇以用户需求的层级作为出发点,讲解了如何为用户量体裁衣。通过迭代产品的方法来找到精准的用户画像,有针对性地采用正确的方法,对不同的用户做差异化引导。伴随着产品发展的过程,用户在不断成长,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如果产品跟不上这些变化,就会被用户摈弃。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笔者还分享了团队在做线下调研过程中所收获的丰硕成果。
了解用户的设计需求后,就进入产品设计的第二梯队:设计的方法。任何设计都应有其设计源头,所以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就显得格外重要。各个平台的设计语言都不一样,所以在设计上还要区分不同的载体,才能符合各平台的设计规范。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还会利用竞品,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的价值。此外,产品中很多模块的设计乱象丛生,我们在这里将其一一梳理出来,总结出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比如弹出层设计、列表设计、情感化设计等。最后还总结了聚焦设计的各项原则以及一些设计禁忌。
掌握了设计产品的方法以后,我们还需要了解用户使用产品的场景。文中解释了用户体验场景的一些基本概念,系统解构了用户场景的框架关系,整体分析了用户场景中的情境类型,并结合实例讲述了我们常见的匹配场景。最后再通过用户的使用场景来做测试,从而更好地验证其匹配度。
书中还讲述了团队管理中的一些方法,从设计团队中的主要管理工作说起,将工作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详细讲述,总结了团队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又综合性地讲述了团队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难题,并分门别类地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在本书附录部分,参与编写本书的作者们各自讲述了自己从事设计的心路历程,总结了他们在设计中遇到的难题及各自的解决方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由于篇幅限制,附录部分仅提供电子版。
本书读者对象
本书主要从产品体验设计的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怎么了解用户、怎么做好设计、怎么利用场景、怎么做好产品、怎么管理团队等。本书没有局限于只讲设计,而是在讲述我们怎么做产品,体验设计如何为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用户解决需求,所以本书适合的阅读人群比较广泛。
第一类:互联网领域的设计师、产品经理、前端工程师、开发工程师等群体。
本书对于从事互联网设计的设计师来说绝对是一个福音,我们将产品设计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全部梳理出来,列出各种对应的解决方法,总结出体验设计细节的设计原则,帮助设计师从初级迅速进阶到高级。
书中先从了解用户的需求出发,带你慢慢融入体验设计,再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来做产品,每个阶段都与产品经理的工作深度相关。产品经理需要是一个全能型选手,对设计和开发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把握好产品的方向,而这本书全面地讲述了产品从无到有的设计过程,相信会对你大有裨益。
针对前端工程师和开发工程师来说,好产品要经过团队共同打磨,体验设计的细节又都需要开发来实现,很多设计原则就是技术结构的底层逻辑。工程师们如果了解了设计的源头,就大大减少了中间的沟通环节,同时还能清晰地理解产品的设计逻辑。
第二类:企业管理者、项目经理、团队管理者等。
企业都是以产品为驱动,作为企业管理者、项目管理者,实时获悉产品的动态可谓势在必行。他们的一个决策可能会让产品数据发生很大波动。本书从各个层面诠释了产品的设计细节及其所造成的影响,帮助管理者更清晰地了解发展所处的阶段,应该制定什么样的策略。
书中还讲述了团队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深入到产品设计的各个细节,跨部门沟通协作等,还总结了设计团队经常遇到的一些难题以及应对的解决方案,可以对团队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致谢(排名不分先后)
我们写这本书,受到了《创新者的窘境》《在你身边,为你设计》《参与感》等书籍的启发。我们也想把我们团队在做产品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自己多年总结的设计经验分享给大家,期许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感谢参与本书内容编写的霍冉冉、钟秀、孙伟、王婷宇、杨茜茜、陈昕冉。没有你们长时间的付出,就不可能有这本书的顺利出版。感谢你们的陪伴与坚持。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杨福川、佘广、孙海亮、李艺及参与编辑的团队人员,谢谢你们一直给予我们专业上的支持和帮助,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出版。
感谢我的儿子David、女儿Jenny一直在为我提供体验认知的实践,感谢我的妻子Chris宝在身后默默地奉献支持。你们是我坚强的后盾,感谢有你们,帮我一起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李伟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