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先生的文论集,所选论文涵盖了张先生治学各个时期发表的学术论著、讲稿等,主题选取反映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特征的议题,从土地制度、社会形态、宗法体制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揭示古代中国的特征,即*阶段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和第二阶段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权制。*后两篇是关于丝路文化的,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化是怎样参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书脉络清晰、逻辑严谨、论辩有据、文辞简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类通俗读物。
这本书大致反映了张传玺先生近年的历史思考,它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及其制度,通过文献资源重新建构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是中国古代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应读的一部著作。
梁启超那一代人认为中国积弱是因为传统概念里有天下、有朝廷,而没有国家。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1899年2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长文《爱国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所以梁启超后来又写了振聋发聩的《少年中国说》。1900年,蔡元培《上皇帝书》提出:国者,公司也;民者,出资之股主也;天子者,总办也;诸侯者,官也,皆总办所自辟之分办也。陈独秀1904年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说国家》一文,说:我十年以前, 在家里读书的时候, 天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就是发奋有为, 也不过是念念文章, 想骗几层功名, 光耀门楣罢了, 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 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都因为是那些国的人,只知道保全身家性命,不肯尽忠报国,把国家大事,都靠着皇帝一大胡为。直到1907年章太炎先生在《民报》上发表《中华民国解》才大致解决了中国作为国家的历史发源。他说,华本国名;正言种族,宜就夏称;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随后他又发表了《国家论》。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立国,这样国家的概念才落实到实际的政体。经过抗日战争,国家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但对中国古代的国家,如何历史地来叙述?前国家领导人曾给张先生命题作文: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张先生认为国家观这个现代概念在古代拎不清,所以改为缕述我们多民族大一统国家观的历史形成。本书所选第二篇文章就是论述我们多民族文化特质以及何谓汉族。文章强调,华夏和蛮夷戎狄,都是族名,既是他称,也是自称。我们今天不可以望文生义,过分强调那些反犬旁的、读音生冷的字词是贬义,甚至有人起意把古籍中那些字词都改掉。所以我们需要文化自信,历史还是本来的历史,但解读历史需要一个现代的开放的眼光。时势使然,比起上述所引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诸论述,张先生的文字更显平和雍容。我们现在不再讨论古代国家的有无问题,而是通过文献资源重新建构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这样我们才不会将近代先贤铸就的国家概念再度悬空。
张传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名秦汉史专家。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从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名谈到汉民族形成 中国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评述 西周封建论 谈谈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大一统疆域的奠定 秦始皇的是非得失 西汉初年分封诸侯的得与失 汉唐明清时期的丝路文化 从新加坡妈祖庙谈到妈祖信仰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