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及高级动物的行为常受到其与周围人或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当个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已有的社会互动脑机制研究集中在单个大脑活动,体现不出人际互动的特点。超扫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技术,是指通过同时记录参与同一认知活动的两人或多人的脑活动,以分析脑间活动同步为主要手段,提供主体间的互动程度与动态变化相关的证据,从全新的考察视角阐述多人互动相关的脑—脑规律。本书介绍了近年来超扫描视角下的社会互动研究。首先,阐述了超扫描技术对于揭示社会互动机制的必要性、超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数据分析方法。其次,重点描述了超扫描视角下的合作/竞争行为、人际交流、社会决策、人际互动与亲社会行为、自闭症人群社会交往缺陷、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障碍、社会沟通系统产生等多个研究领域的脑—脑互动所特有的规律。最后,梳理了影像学数据采集、分析以及结果解释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展望了超扫描技术在未来研究中的潜在应用。
想知道情侣在交往过程中的大脑活动同步情况吗?社会认知的脑—脑互动研究
《超扫描技术与社会认知》介绍了近年来超扫描视角下的社会互动研究,书内详细讲解了fMRI、EEG、MEG、fNIRS等脑成像技术,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超扫描技术的应用和相关的多种脑成像分析技术。在具体研究方面,该书以超扫描研究框架下所发现的脑间活动同步为主线,重点阐述了合作与竞争、人际交流、经济决策、社会沟通系统产生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社会互动缺陷的脑—脑互动特有的规律,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社会互动中个体大脑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弥补了以往只研究单个个体神经机制的不足。同时,该书也介绍了超扫描技术在未来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和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李先春,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教育生物学》编委,Cerebral Cortex、Human Brain Mapping以及心理学报等10多种学术期刊审稿人。研究方向为:(1)结合超扫描、眼动及生理测量技术,重点阐述合作行为、社会沟通技能获得及师生互动等社会互动多层面的内在机制,并探讨提升社会互动质量的有效干预手段;(2)结合行为学和脑科学等多模态研究手段,探讨工作记忆及其与高级认知活动的交互作用机制。已在PNAS、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心理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并主持/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校级研究项目。
前言1
第一章 脑—脑耦合: 创造和同享社会世界的一种机制
第二章 超扫描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第三章 超扫描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超扫描视角下的合作与竞争行为
第五章 超扫描视角下的人际交流
第六章 超扫描视角下的社会决策
第七章 超扫描视角下的人际互动与亲社会行为
第八章 超扫描视角下的自闭症人群社会交往缺陷
第九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障碍及超扫描技术的潜在应用
第十章 超扫描视角下的社会沟通系统产生机制
第十一章 超扫描研究的困境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