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泰昌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未来的学者,文质彬彬,眉目清秀。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严格筛选后留校的研究生。1958年他就负责了一部中国文学史的部分编写工作。这件事很有分量。吴泰昌在步入文坛之前,在学术上已经结结实实打了基础。
泰昌的散文选集即将付梓,嘱我写几句话,我欣然答应下来。但一动笔,就有些踌躇了。如果议论学识,品味情思,衡量章句,泰昌是这方面的高手,近乎权威,我不敢班门弄斧,也不宜冒昧陈辞。怎么办呢?
可是想起泰昌这个人,我的思路又活了。我不但有话可说,而且很想说一说。
不是有“文如其人”这么一句现成话吗?这四个字的确包含了一定道理。那么,我就先谈谈我所知道的泰昌这个人吧,这样做也许有助于对泰昌散文的理解。当然,我不可能用这种办法来触及泰昌为文的根本,这一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
认识泰昌,不觉已是二十年了。最初,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未来的学者,文质彬彬,眉目清秀。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严格筛选后留校的研究生。1958年他就负责了一部中国文学史的部分编写工作。这件事很有分量,至少在我这个没有学问的人的心里是这样的。当年,我一看见那个小伙子,首先就想起那部厚厚的书,不禁有些肃然起敬。不管那部书到底怎样,反正我是写不出来的。说泰昌在步入文坛之前,在学术上已经结结实实打了基础,大概不算过分。
1964年,《文艺报》为了充实编辑部,物色接班人,从全国名牌大学里,百里挑一,甚或是千里挑一地挑出十来个“尖子”,泰昌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编辑部和学府不同,日常所涉及的很多都不是学术问题,一个啃惯书本的青年进入这个新天地之后的心情想必很复杂,关于这一点,我没有问过泰昌,不能代他说。我只知道,那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人的所在,而且正值一个严峻的考验人的年代。紧跟着就是那个确实是“空前”,但愿它真“绝后”的“十年”。泰昌和我们这些老头一样,反反复复经历了坎坎坷坷,只是有些时候因地位不同而具体感受会有差异。我想,在那样奇特的苦难中煎熬,敏感而又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比老年人可能更难受一些。我知道泰昌在这一段时间里的一些侧面,我不想加以描写。我只说一句,我看见他在逐渐走向成熟。
以后我“有幸”和泰昌等一起参加了流放队伍,被逐出京门而“荣升”“干校”。在湖北成宁那个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离开的沼泽地里,我和泰昌之间有了较多的个人交往。我从这个落泊的书生身上找到了一股灵气。他有些不拘小节,可是并不吊儿郎当。不管处境如何,他总是乐呵呵的,既不垂头丧气,也不剑拔弩张,这在一般人很不容易做到。我从他那有些淘气、有些诡谲的微笑里看到尚未写出的散文,他在思考,他在逐渐超脱。我想,也许就是这股灵气帮助了他,使他在钻研学术时不做学究,在驾驭文字时不落俗套,在困难时不灰心丧气,在顺利时不得意忘形。
代序:试说吴泰昌和他的散文(严文井)
海棠花开
徽州道上
蛾眉山人
异乡茶水
石头弹子的故事
愿这个片刻长久
乌木雕的情思
有星和无星的夜
红红的小辣椒
在香山没有红叶的日子里
三个和尚
咸鸭蛋和松花蛋
冰心:“巴金这个人……”
她钟爱带刺的玫瑰花
冰心与邓颖超相会在月季花丛中
月光会照亮路的
险闯大祸
梦的记忆
温暖的记忆
忘了时日的五天
文汇情谊
鲜鱼浓汤
燕园的黄昏
乐在浏览
致红场卖画女郎
关于《梦的记忆》的记忆
在意大利寻觅
我的戒烟
真情
我爱吃家乡的鱼
交往不该累
妙愿难成
失约的家宴
飘动的红叶
橄榄树下历险记
方寸之间
山城故事多
以水为金
似曾相识麦卡锡
我的睡眠
1999年之夏
得失之间
《朱光潜全集》落户家乡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开笔于黄山
《长征画集》作者之谜
跋涉之路
李一氓常忆皖南
我的理发
迷人的爱河
同是绍兴酒
久久地伫立在郑成功遗像前
从首都剧场归来
定交无暮早
真情永难忘
巧遇
我的“咔嚓”
京城看望
燕园老师的家
陪巴金的两次杭州之旅
沿着越地风情的线路行走
我的作家邻居
乡情走笔
沪上采撷小记
可敬可亲陆文夫
认真的叶至善大哥
圣火,也在这里传递
“的哥”的微笑
将书读活
曾向冰心贺寿
送别陈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