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烦闷都飞逝而去,情感回归于质朴的感官世界,思想空灵清新如渺渺蓝天,胸襟开阔豪放如浩浩大海,灵魂在山林物语里,慢慢地平静、安详、清澈……
我这里所说的“绿色文学”,绝非意在创建一个新的文学概念,而是反映了当下受众在精神生活方面,对绿色生活的眷恋与期待。的确,在我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极少能看到对绿色生活之追叙与向往的作品。尽管如此,这种天赐绿色生活的伴随,不单单洋溢着人们对绿色、诗意与温馨岁月之甜美的回味,也引发了他们对生命与生活质量的深层次思索。这自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强势呈现——这便是我读姚凤霄女士散文新集《一叶慈悲》所引发的想法。
众所周知,在我们读当代文学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其中多数的作品与人们当下热望的绿色生活无关。就是说,这样一种本应当由文学家承担起来的文学创作责任被忽略掉了。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的确,“绿色文学”的创作并非每一个作家都可以信手拈来,一蹴而就。毫无疑问,作家若要进行这一门类的文学作品创作,总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们必须拥有(曾经)在绿色环境中生活的经历。而且这样的“生活”经历并非当下的那种旅游式的体验,而是作家从少儿时代到青年时代,始终在那样的自然环境里生活与劳作,并且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经验和生命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拥有这样生活环境的作家有很多,但并不能说因此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事绿色文学创作的作家。我认为,这一领域更需要一个作家拥有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界深情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才行。这样的文字表达曾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过呈现,其中黛玉葬花不仅仅赢得了许多少男少女的眼泪,而且林黛玉对落花的惜怜也让我们深受感动。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弱女子的多愁善感,若是从这样一个近乎闲笔式的人物表达中做进一步的挖掘,就会发现,这难道不是曹雪芹先生对先前那样一个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生活的眷恋与惆怅吗?如此看来,在文学作品中,即便是隐晦的表达也能“泄露”作者对先前“绿色生活”难以忘怀的拳拳情愫。亦不难发现,个中优秀作家笔下的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个人物,无一不是来自作家灵魂深处的真情再现。姚凤霄女士的那篇散文《请还我们夜的黑》,过于直白的篇名似有普通之嫌,但通读全文,才会为我们认识一个作家的品质打开了一扇清新且明亮的大门。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专门去小城外看夕阳西下,迎接夜的到来,亲身感受一下夜的黑……我来到小城外开阔的河岸边,极目嘹望四野的景色。太阳一个趔趄跌到西山后面了,茫茫河滨倦鸟归林,野兔、黄鼠狼等小动物小心地蛰伏。余晖扇动暧昧的翅膀,风刹住奔走的脚步四处游荡。山川河滨的轮廓柔美起来,天和地渐渐靠近,慢慢地亲近、亲密。湿润的水汽开始呵护花草树木,枝枝叶叶在微风中晃着,晃着晃着就隐藏了细密,只剩下淡淡的轮廓。一种暗色绵绵的气场不断围拢过来,朦朦胧胧的光影淡若烟气,宁静的夜走来了……夜深了,小城的灯像长久失眠人的眼。
姚凤霄,笔名肖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等。首届齐鲁文化之星,山东昌邑市作协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泅渡》散文集《幸福启航》《潍河长歌》《凯风自南》《一叶慈悲》。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山花》《飞天》《西部》等。作品被选入《中国散文年选》《中国好散文》《山东作家作品年选》《红豆散文双年选》等各种年度选本,作品被选入江苏省徐州市和无锡市高中试题。曾获人民文学社美丽中国全国征文奖、冰心散文奖等全国省几十种奖项。
姚凤霄的绿色文学
——姚凤霄女士散文集《一叶慈悲》序
第一辑 望海潮
请还我们夜的黑
永远的曹植
大地深处
听得见的孤独
乘一叶慈悲越界来
第二辑 如梦令
给草原梳个麻花辫
拈花微笑
在音乐中沦陷
雪国笔记
潜伏的那些泪
云在
掠入行囊的北国风物
沿着黄河走
第三辑 千钟醉
奶奶的战争
太阳晒熟了喷香的豆子
我在姥姥家门前流浪
老家来人了
伸展
九月之光
顾城与火道
第四辑 满江红
梦随王尽美思想长风烟
那么近那么远
提神的流年
浅蓝深蓝
大王的神谕
《一叶慈悲》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