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沉沙》系柳鸣九主编“本色文丛”第五辑中的一本,作者罗芃,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本书稿系一本散文集,书中作者除了回忆自己的亲人和恩师,还写了自己所交往的我国当代西学名士名家的治学、生活趣事,还记述了其翻译法国文学作品的心得体会,还收录了一部分文学批评的文章。书中语言流畅平实,文字张弛有度,不故作高深,也不刻意华丽,别具韵味。
“本色文丛”总序
“本色文丛”现已出版三辑,共二十四种书,在不远的将来,将出齐五辑共四十种书。作为一个散文随笔文化项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也大致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以“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与“有学者底蕴的作家”为邀约对象,而由于我个人的局限性,似乎又以“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为数更多;二是力图弘扬知性散文、文化散文、学识散文,这几者似乎可统称为“学者散文”。
前一个特点,完全可以成立,不在话下,你们邀哪些人相聚,以文会友,这是你们自家的事,你们完全可以采取任何的称呼,只要言之有据即可。何况,看起来的确似乎是那么回事。
但关于第二个特点,提出“学者散文”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易于 带来若干复杂性的问题,要说明清楚本就不容易,要论证确切更为 麻烦,而且说不定还会有若干纠缠需要澄清。所有这些,就不是你 们自己的事,而是大家关心的事了。
在这里,首先就有一个定义与正名的问题:究竟何谓“学者散 文”?在局外人看来,从最简单化的字面上的含义来说,“学者散 文”大概就是学者写的散文吧,而不是生活中被称为“作家”的那 些爬格子者、敲键盘者所写的散文。
然而实际上,在散文这个广大无垠的疆土上活动着的人,主要还是被称为作家的这一个写作群体,而不是学者。再一个明显的实 际情况就是,在当代中国散文的疆域里,铺天盖地、遍野开花的毕竟是作家这一个写作者群体所写的散文。
那么,把涓涓细流的“学者散文”汇入这个主流,统称为散文 不就得了嘛,何必另立旗号?难道你还奢望喧宾夺主不成?进一步 说,既然提出了“学者散文”之谓,那么,写作者主流群体所写的散文究竟又叫什么散文呢?虽然在中外古典文学史中,甚至在 20 世 纪前 50 年的中国文学界中,写散文的作家,大多数都同时兼为学者、学问家,或至少具有学者、学问家的素质与底蕴。只是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界中,同一个人身上作家身份与学者身份互相剥离,作家技艺与学者底蕴不同在、不共存的这种倾向才越来越明显。我们注意到这种现实,我们尊重这种现实,那么,且把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纯粹的作家(即非复合型的写作者)创作的遍地开花的散文作品,称为“艺术散文”,可乎?
似乎这样还说得过去,因为,纯粹意义上的作家,都是致力于创作的,而创作的核心就是一个“艺”字。因此,纯粹意义上的作家,就是以艺术创作为业的人,而不是以“学”为业的人,把他们的散文称为艺术散文,既是一种应该,也是一种尊重。
话不妨说回去,在我的概念中,“学者散文”一词其实是从写作者的素质与条件这个意义而言的。“素质与条件”,简而言之,就是具有学养底蕴、学识功底。凡是具有这种特点、条件的人,所写出的具有知性价值、文化品位与学识功底的散文,皆可称“学者散文”。并非强调写作者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在什么领域中活动,从事哪个职业行当,供职于哪个部门……
…………
罗芃,1945 年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后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研,师从罗大冈先生。在文化部外联局工作数年后回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客座教授,法国人类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法国文化史》、《欧洲文学史》(主编之一)、《改革开放 30 年的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主要译作有《美学纲要》《世界艺术史》《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欲望几何学》以及巴尔扎克的《入世之初》《舒昂党人》《纽沁根银行》、司汤达《巴马修道院》、狄德罗《哲学思想录》等。先后获彩虹翻译(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前身)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欧洲文学史》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