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指南:传播学理论基础与实战练习
定 价:38 元
-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阴艳 ,巩云丽 ,等 编
- 出版时间:2013/4/1
- ISBN:9787303156597
-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206
- 页码:33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目前市场上考研复习资料很多,并且对考试的各种题型一一列举,但在内容的全面性上往往有所缺失,因此,我们的这本备考指南主要以知识的全面性为重点,力求为学习者提供全面性的帮助,使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各取所需。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三类。通过对《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指南:传播学理论基础与实战练习》提供的三种类型试题的学习,对于一般的选择题应该是能够应付自如的,所以选择题不再作为《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指南:传播学理论基础与实战练习》的内容单独列出,以免造成内容重复和学习者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不再作为需要解释的内容收入。
第一章 传播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第六章 传播制度与传播媒介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八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九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0.如何理解“字里行间”?
字里指的是字面的意义,亦即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行间即字面以外的意义或含义,读取行间的意义是需要读书者进行联想和推测的。在这个过程中,读书者完全可能接收到作者意图之外的意义。这种情况说明受传者的意义即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因为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会有不同理解。这也说明,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邵培仁)
11.非语言符号的类型有哪些?
由于语言(包括再现语言的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因此,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而非语言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也称为副语言。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辅助作用,它们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
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由于它们也能像语言那样传递信息,有人也称其为“体态语言”。一般来说,体态符号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语言并用,它们在形成语境(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该类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
(郭庆光)
12.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不管非语言符号有多少种和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为,都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连贯性。语言符号也是数位符号,非语言符号总是成套出现。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是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因此,它也可称做连贯符号。
(2)相似性。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符号之中。
(3)通义性。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为“世界语”。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但是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
(4)协同性。雷蒙德·罗斯写道:“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如果它们不是这样,你的意图就要受到怀疑。”
(5)即时性。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式输出,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过思考就立即做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立即做出反应,输出非语言符号是精神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则可能是不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