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1.72亿提高到2017年的8.13亿,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的年58.5%,年均增长1.04个百分点。我国用4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过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将仍然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数量、城镇面积、城镇人口以及城镇建设都还将有较大的发展。同西方诸多发达国家一样,中国的大量城市因劳动力密集产业兴起,随着大量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聚,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公共服务紧缺等城市病开始显现,城市正成为各种灾害和风险的多发地,城市脆弱性不断加重,导致各类慢性城市病进入突变和高发期,脆弱性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所说,脆弱性是世界面对的一个现实,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减少发展的脆弱性。
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要求不断降低城市脆弱性,提高城镇化质量。开展城市脆弱性研究是探讨城市人地系统和谐共生的重要科学途径,城市脆弱性成为学科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但又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研究领域。国内脆弱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之后逐渐扩展到灾害学、经济学、社会学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从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脆弱性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灾害脆弱性领域,研究成果以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划分及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等为主。21世纪以来,有学者尝试针对特定区域在特定扰动作用下的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研究,主要关注资源型城市、沿海城市、旅游城市等特殊类型城市的经济社会脆弱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但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城市单一子系统脆弱性评估。近年来,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复合系统的脆弱性研究,如城市经济社会系统脆弱性、人地系统脆弱性、城市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区域发展脆弱性等方面,但这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对城市脆弱性概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缺乏统一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和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相关研究以特定类型城市的案例研究为主,研究成果以城市脆弱性特征分析为主,缺乏对脆弱性驱动因素的作用过程、动态变化及调控的研究,指导实践的作用欠缺。并且,城市脆弱性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相对独立,研究成果之间缺少可比性,很难从相互独立的研究成果的比较中得到概括总结。
本书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结合以往相关学者对城市脆弱性的研究,提出城市脆弱性概念,即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抵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外部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干扰的应对能力。当这种抗干扰的应对能力低于某一临界阈值时,城市即进入脆弱状态。城市脆弱性一般包括资源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四大类型,是上述四种脆弱性的综合体现。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和综合评价体系,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案例研究,分析我国城市脆弱性的总体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城市规模、城市类型、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脆弱性关联特征,通过建立城市脆弱性三维判定模型,提出中国城市脆弱性的分类应对与调控措施。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与相对完整性,我国城市脆弱性总体判断研究的时间节点选取1990-2016年,我国城市脆弱性的空间分异过程与动态演变特征研究以10年为间隔,选取1990 年、2000 年和2010 年共3 个时间断面。
鉴于作者个人能力及研究水平有限,本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难免有失偏颇,加之时间仓促,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著或科研成果,对引用部分文中都一一注明,但仍恐有遗漏之误,呈请多加包涵。诚挚渴望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本人将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