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民国时期与古城开封相关的名人轶事。全书分“风华”“风情”“风范”“风流”四辑,共收入作品41篇,涉及与开封相关文化名人41位,他们都在开封留下了历史足迹。其中既有冯玉祥这样的民国将军,也有四大名旦这样的曲艺名流;既有姚雪垠这样的文化学者,也有马华亭这样的武术大师,他们的悲欣交集,组成一幅近代开封历史的长卷,他们的故事已成为开封城的文化标志。开封,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历经岁月磨洗,但是这座城,看得见的历史在,看不见的历史也在,历史街区的精华还存、底蕴还存、韵味还有……
深藏功与名的老开封
不得不承认,开封这座城就是与众不同。在小胡同里晒太阳的老者说不定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叱咤战场,还杀过日本鬼子呢。城墙根儿遛鸟的老人神情凝重,悠然自得,说不定曾任过大官,或者是学问高深者,不是教授就是专家。就连蹬三轮的竟然会讲几个国家的外语,拉拢游客,都是云里来雾里去,前三皇后五帝,大宋的风华故事、民间的逸闻传说等,说得游客一愣一愣的。市井开封,就是这样地藏龙卧虎,常常不经意的一个角色,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这是城市几千年文脉相传而积淀的厚重文化气息,不是哪个城市可以随随便便就可以复制成功的。当然,开封也不必复制模仿其他城市,就像开封四合院是北京四合院的“祖宗”一样,祥符调就是豫剧的母调,所以,豫菜根本就不屑与其他菜系争座次排名,豫菜本身就是源于开封的开封菜。有了什么样的城就有什么样的人。开封人,无论是立足于本土还是到外地发展,都是比较有出息的。当然,啃老族除外,这不算是民间高人。啥叫民间高人?不信,我给你举几个例子。唐上上——一个曾经待在延庆观前公交站牌数年靠摆卦摊为生的奇女子,用废旧的烟盒写下自己的感悟,其诗歌在省内外颇有名气,常有省城文艺界人员慕名来访。开封著名作家赵中森先生也曾慕名拜访,却“寻隐者不遇”。她以简单生活、安静生存、安心写诗的自由状态隐居在古城深处,没有物质欲望,没有功名利禄的枷锁,成为开封文坛一道别样的风景。
赵祜住在双龙巷,1983 年,他将自己大半生收藏的一大批古代字画、碑拓、古籍善本等藏品无偿捐给了国。他常教导孩子们要心底无私,他认为这200 多件明清字画捐给国家才是□好的归宿,这样才可以使后人在开封看到这批文化遗产,可以给开封人留下无价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郭述文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性情高雅,品德高尚,既是丹青妙手,更是人格崇高。他,布衣终身,却令人仰望;他,画值千金,却身居陋室;他,胸怀天下,却忘记自己。他曾留下遗嘱不给组织添加任何麻烦,要把抚恤金作为□后一笔党费交给党组织。他一幅画价值上万元,自己却从来不收一分钱,为人写字作画,印上“不值一文”。他蹲过□□□的监狱,戴过“右派”的帽子,曾经有一位学生想跟他学画画,他怕连累学生,就婉言拒绝。这件事也使他耿耿于怀,40 年后仍打听那个学生的下落,想当面向他致歉。汶川地震,他捐了7000 元特殊党费。黄胄赠予他的画,他无偿捐给了开封市博物馆。
不说了,总之,身为一位开封人,心里这个骄傲啊,你懂的……古城开封民风淳厚、仁义、侠义,在开封生活20 多年来,耳闻目睹了诸多令人敬仰的人和事。我的《一座城的民国记忆》《一座城的人文秘境》《一座城的美食风情》等著作上市以来,给读者带来了惊喜和期待,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近代开封,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由来。这本书算是《一座城的民国记忆》的续篇,延续了那本书的风格,视角下延,打捞渐去渐远的城市市井记忆。是的,就是这座城被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称之为“记忆之城”。她的美堪比雅典,她的土地承载了城池的变迁,深藏功与名。
愿这本书能为开封留下一座城的风韵流长。
是为序。
刘海永
2018 年2 月17 日于开封
刘海永,地方文史研究学者,开设多个专栏,著有《一座城的民国记忆》《文化开封:园林文化(合集)》等作品。接受过BBC、美国国家历史频道、-9、凤凰网、中国档案报等媒体专题采访。2012年全国策划举办《中原悲歌——1942河南大饥荒历史影像展》,2015年开封历史图片展总撰稿。
深藏功与名的老开封………………………………………………001
风 华
刘青霞:中州女杰传佳话…………………………………………002
柏杨:不为□□唱赞歌……………………………………………008
袁克洞:扶危济贫一“湘舟”……………………………………013
赵九章:小巷走出的“两弹一星”元勋…………………………017
牛汉:青春岁月在汴京……………………………………………021
郭海长:仗义执言真英雄…………………………………………025
苏金伞:寻梦开封铸诗魂…………………………………………030
风 范
杨廷宝:建筑大师从这里起步……………………………………036
冯玉祥:建设新开封………………………………………………041
姚雪垠:结缘开封奋发路…………………………………………048
张仲鲁:教育革新留史料…………………………………………053
曹靖华:梅香暗冻骨弥坚…………………………………………058
冼星海:以歌为旗气壮山河………………………………………063
马可:用音乐唤醒民众……………………………………………069
宋映雪:月映风清花如雪…………………………………………074
四君子:志士请命为百姓…………………………………………079
风 流
韩公超:千江有水千江月…………………………………………092
危拱之:孩子抗战是先锋…………………………………………097
穆青:故土情深游子情……………………………………………102
张瑞芳:一路芳华耀银幕…………………………………………106
徐文德:豫剧舞台大武生…………………………………………110
吉鸿昌:抗战名将汴京情…………………………………………114
杨靖宇:从开封踏上革命征程……………………………………119
邵次公:一腔正义的风雅名士……………………………………125
四大名旦:河南演出留余韵………………………………………133
风 情
徐本善:武当宗师美名传…………………………………………144
孙霁虹:铁腿卷起武林风…………………………………………148
卜文德:德艺双馨的武术大师……………………………………151
步章五:江湖夜雨十年灯…………………………………………154
岳良臣:救死扶伤理发师…………………………………………159
段润生:相国书场“活岳飞”……………………………………163
马华亭:百发百中“神弹弓”……………………………………167
曹金川:侠肝义胆揭竿起…………………………………………172
李永学:弃武从文终成名师………………………………………175
张钫:开封公园建设的推动者……………………………………178
李元庆:舍生取义真英雄…………………………………………183
冯翰飞:民国藏书家遭日军劫夺…………………………………186
后记:原来历史并没有走远………………………………………190
刘青霞:中州女杰传佳话
无数次游走巷陌,只要是路过,我总要拐到刘家胡同里面,在刘家宅院门口静静地待一会。那时的风是轻的,心是静的,木门紧闭,庭院深深,青砖在时光的雕琢下已经斑驳,灰瓦的间隙滋生青苔。抚摸那些风烛残损的抱鼓石,心生感慨,岁月无痕,万千繁华只剩惊鸿一瞥。
那一年,她18 岁,还是芳名马青霞的闺秀,嫁与中州首富,成为尉氏刘耀德的娇妻。红颜命蹇,丈夫早逝,悲恸欲绝的马青霞度过了人生中□为凄凉的一段日子。从此,开封才有刘青霞。一个弱女子,在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曾有过怎样的哀怨和才情?她经历了辛亥革命怎样的风起云涌?她一度感动了那个时代的无数仁人志士:□□□题写“天下为公”“巾帼英雄”,赞她的爱国之举;李大钊、陈独秀尊称她为“马先生”;鲁迅小她5 岁,为其题“才貌双全”。“南秋瑾、北青霞”,在民国初年的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翻阅民国二十二年编纂的《尉氏县志》,知她重义轻财、乐善好施、慷捐救国。当读到她“出洋数千元在开封开设大河书社为河南革命运动机关”,当时我就掩卷回想,走过的那些街巷、拍过的那些建筑、读过的那些方志,哪里是“大河书社”的旧址?翻遍开封的文史资料,或没有记载或语焉不详一句带过。后来我咨询了几“老开封”,都无从知晓。百年辛亥,如此珍贵的历史竟然尘封于岁月,这,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近代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七册上有邹鲁的一篇《河南举义》,记载了河南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河南》及《女界》(笔者注:《中国新女界杂志》)两种杂志,并派人往河南省设立书局,以便售报及代销新书之用。书局名‘大河书社’,总局设开封……”《河南》杂志是光绪三十三年在日本东京创刊(1907年12 月20 日创刊)的同盟会河南分会机关刊物,刘青霞游历日本期间曾为这个进步期刊慷慨资助大洋2 万元。《河南》对外公开编辑兼发行人署名为武人,实际上,张钟端为总经理,刘积学为总编辑,参与活动的主要人员有余诚、潘印佛、曾昭文、王传琳、陈伯昂、李锦公等人。杂志命名则是由于“本报为河南留东同人所组织,对于河南有密切之关系,故直名曰《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