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谈(外二种)》分为三部分,即《东皇集》、《肃宁杂抄》、《北京地名谈》,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员石允中先生追忆北京以往故实,参考有关北京史地资料,就个人所见所闻写成。意在以乡人资格,介绍北京之真实面貌,聊供爱北京者茶余饭后之话料尔。
《东皇集》成于1945年10月,此时作者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图书馆供职,该馆位于北京东皇城根(东四沙滩红楼),故名《东皇集》。
《肃宁杂抄》成于1953年秋,彼时作者住北京安定门内交道口肃宁府,故名《肃宁杂抄》。
《北京地名谈》是作者1965年夏秋患心脏病住院期间撰成的。临终前,他的书桌上还堆满了未及抄誊的资料卡片。
1.作者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对于乡土有深厚之爱。
2.从上世纪20年代便开始搜求文史资料,辑录成册,40年寒暑不辍,乐此不疲,直至暮年病重住院,仍未搁笔。
3.涉及北京地名和文史掌故近千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有故事,都值得人们细读、追忆。
欣闻北京大学图书馆石允中先生的三部遗稿即将由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参与此书点校的国家图书馆马学良先生嘱我书序。我和石允中先生皆为北京人,又同为图书馆人,又是北大同人。石允中先生比我年长28岁,当以长辈相称。石先生遗稿付梓乃图书馆界之幸事,亦为北大人增辉,我能为石先生大作为序,义不容辞。
石先生为资深馆员、北大图书馆元老,自1941年来馆,长期在采编部工作,人皆尊称为石老。遗憾的是,我在北大求学、任教期间无缘与石老谋面。近日拜读石老大作和其公子石呈祥先生撰写的序文,对石允中先生顿生敬意。
石老从青年时代便投身于图书馆,直至1966年辞世,凡四十载,工作勤勉。先生喜文史,老人家利用工作之便,书海拾贝,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编辑整理成册。先生从1937年在北京市立第一中学图书馆供职时,便开始蒐集明清掌故。至1945年,《东皇集》成,历时八年。时逢日寇侵华,百姓度日艰难,糊口尚且不易,石老却能有5万字的书稿问世,百余页文稿皆用毛笔缮写,这需要何等的毅力方能成就!
更令我感动的是此次出版的《北京地名谈》,8万余字,二百余页,竟是先生在辞世前一年(1965年)身患重病,在北京西苑中医院住院期间在病榻上编辑而成。此种精神令我辈动容,这背后一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我想那就是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爱,执着奋进。例如《北京地名谈》一书中就渗透着老人家对故都北京的挚爱,也开启了我这个老北京人儿时记忆的闸门:城楼的巍峨、胡同的幽静、燕园的秀美、圆明园的颓垣断壁……恍如昨日一般。从石老身上可以窥见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闪光之处,而这恰恰是当今这个时代所需要而又缺少、亟待弘扬的。
石老的三册遗稿内容均为旧京史料和明清掌故,据民国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书刊辑录而成,属笔记体史料,颇具文献价值,其中许多内容系原始资料,具有钩沉性质,十分难得。书中披露的明清史实,如崇祯自缢的惨烈、大清王朝的兴衰、慈禧专权、李阉(李莲英)作乱……史料翔实,读之引人入胜,为后人与古人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当前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成果显著。石老的三部遗著列入北京地方文献丛书出版恰逢其时,作为地方文献工作者,令人感到欣慰。
因时间仓促,未及细读石允中先生大作,谨以寥寥数语,祝贺是书出版,并表推介之意,是为序。
白化文
石允中(1902—1966),原名肇彬,笔名林川。毕业于北京财商专科学校,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青年会、北京市第一中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长期从事中文图书的采编工作。喜文史,爱京剧,善书法,业余收集、辑录资料集多部。
石呈祥(1941—),石允中之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原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马学良(1980—),河北枣强人,管理学博士,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版本学。
凡例
东皇集
自序
目录
古都风貌
明清掌故
肃宁杂抄
目录
旧京遗踪
清史摭谈
文史拾零
北京地名谈
卷首语
目录
北京城概谈
北京城的沿革
北京市容
北京地名特点
北京地名掌故
以名胜古迹命名
以宅第、花园命名
以机构、职官命名
以庙宇、祠堂命名
与店铺、市场、游艺相关的地名
北京街巷图书参考资料
点校后记
明珠出土 宝蕴含光
——兰台故人遗稿点校小记
姚广孝寻陵
明成祖驾幸昌平州龙母庄,遇姚广孝,爱其才长风鉴,封为寻陵侯。君臣寻至汤山、潭柘等地,皆有不利之处,终而选妥天寿山。该山在昌平州城北廿里中峰之前,黄土山下修陵,名长陵,坐癸山丁向。命寻陵侯姚广孝、武义伯王通督工,在龙母庄立河北工部厂,购置工料,施行建筑。工竣,封姚为护国军师。长陵亦名明陵,又名十三陵。
姚广孝破煞
姚广孝精通风水。时永乐皇帝驻跸昌平州城北龙母庄,庄内有刘某娶妇,下轿,帝告主人曰:“是日乃凶煞当值,五鬼在位,大凶。”问:“何人所择?”主人答以姚广孝。帝召问之,广孝曰:“此日有紫微星相遇,下轿时有龙虎冲去凶煞,故无相碍。”帝惊其才,封为寻陵侯,为大明皇帝采择陵地,督工造陵。
万子崇孙
明帝成祖业命姚广孝择妥陵地,广孝奏明皇帝。帝问:“葬后可绵荫几世?”广孝对曰:“万子崇孙。”此语恰是明祚将亡之两朝帝号——万历、崇祯之隐语。
明臣殉财
崇祯甲申国变之先,李自成逼近京畿,国库空虚,兵饷无出,思宗乃有征饷之旨。国家勋戚概须量助,以救危急。而当时大臣率岌岌自保,恋恋家私,输将既不踊跃,捍御遂无可为。
迨李闯入京,诸大臣多以身殉财。计拥资最多者,太监王之心,帝温谕助饷,仅纳万金敷衍。其余大臣苛吝靳与。尤可笑者,诸内官大书纸条,贴于家门,曰“此房急卖”,用意不外示穷,且恐城破遭焚。洎乎城陷,帝殉,王之心被贼逮拷,献银十五万两,买命不成,视前之一万,何其豪也。大学士陈演献银三万、金三千两、珍珠三斗,李闯不满,酷刑拷掠。至于因拷致死者,大学士魏藻德、方岳贡、邱瑜,俱因纳贿不多之故。当此国难,不知毁家纾难,率皆横死,死其宜也。
城楼一箭
东华门城楼上,原有一箭射入瓦泥中,相传为嘉庆时林清之乱,围攻宫城时所遗者。殆后箭杆腐落,箭镞犹存。民国卅二年翻修东华门楼,此箭镞亦被拔去,历史上之遗物,无复痕迹矣。
宝月楼
宝月楼,今之中南海新华门,俗传清高宗为香妃建此楼。因香妃思故乡,故令西域回部移驻长安街,香妃望回子营,即如见其故乡,故俗称宝月楼曰香妃梳妆楼,回子营内之牌楼曰望乡台。宝月楼开工于乾隆廿三年春,落成于同年秋。
但是回疆捷音之传应为乾隆廿四年,因获镈钟而改中南海“蓬瀛在望”为“韵古堂”,重建紫光阁,图西征兆惠等功臣像,藏得胜灵纛及俘于回部之军器胜利品。乾隆廿六年召西征凯旋,诸将于紫光阁,举行落成宴。由以上证明香妃之有无成为问题。宝月楼之建筑为了瀛台南面的风水关系,或有此一说。
北京戏园
光绪中叶北京的戏院情形,以前门外大栅栏三庆园有四喜班演戏。该园戏价八千(制钱),戏单二百,去车二辆,路约二里,各七百。台之前南首曰正座,京中曰池子,俱工匠辈座位。两厢楼乃上客坐处。台左首厢楼曰下场楼,座资最昂。又大栅栏庆乐园之嵩祝成班,庆和园亦著名之戏院。彼时演《桑园寄子》,孙处(孙菊仙)扮老生,小福(时慧宝之父)时老板扮正旦,蕙林(小狗儿)、桂林扮二子,摹拟逼真,令人堕泪。
北京旅馆
光绪中叶李圭《入都日记》:杨仪成赴都引见,住虎坊桥聚魁店后院。其西南有屋一所,亦一小院,上房一间,会客房一间,对面又一间,皆明爽。运行李车,每车另赏酒资京钱三千,核当十钱一百五十个。每客每日房、饭、水三项,需京钱一千二百,荤素菜、点心、茶叶、油烛咸自备。当时京中不用洋钱,每两换京钱十三千四百,计六百七十千,取现钱票六百千,余七十千取现钱,核当十钱三千五百个,是房饭水之费,不过合银一二钱。
彼时银票如今钞票,惟出票者,皆山西人私家钱庄。如东四牌楼有四大恒,均钱庄中最著信誉者。彼时有验票摊。因钱庄之家至多,银票之种类遂杂,真伪难辨。有精于此道者街头设摊,代换银票,代为辨识,略出小费,且盖印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