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涉及规则制度的设计、人事安排、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矛盾冲突的化解、两难情境的处理等等。内容包括:如何才能找回自我;难以捉摸的领导;怎样排班两全其美等。
《领导力与决策案例及评析》相当于之前两部《领导力与决策》案例集的续篇,全书内容的编纂基础是2016-2018级MPA同学的课堂讨论,因此《领导力与决策案例及评析》也是对近年来课程内容的一次系统回顾和记录。
在诸多案例故事中,《领导力与决策案例及评析》择取了其中比较有典型性的、大家关注和发表见解较多的20个,并根据其内容特点大致划归为四大类:职场成长的磨砺、规则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工作中的沟通协调、机遇规划与个人选择,这一分类也是全书的基本框架。
继第一部和第二部关于领导力与决策的案例集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出版之后,如今,又一部基于公共管理硕士(MPA)课堂讨论和总结而生成的案例集终于编辑完成。时隔多年,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行业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趋势,这些都在同学们课上提供的案例素材中有所体现;能够将不同的经历、观点和思考总结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实在是一件有意义且令人开心的事情。
本书所辑的故事和案例分析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16-2018级MPA同学的课堂讨论,案例的素材均为他们亲历或亲见的、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事件和问题。这些同学来自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他们提供的故事有大有小、有纠结有困惑,但都值得我们回味、思考和借鉴。
这一系列案例集的诞生源自对一种互动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尝试。2010年秋天,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简称社发院)迎来了首届MPA学生;作为MPA的学位专业课,领导力与决策于2011年秋季开课。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和授课形式的设置,我们本可以采取一种相对保守的“循规蹈矩”的方式,即按照大多数管理类课程的做法,以西方经典的领导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为核心来进行课程设计。毕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理论相对成熟和完善,课程所需的案例比较容易找到,“传授知识”的授课目标也易于实现。但是授课过程作为“教”与“学”的一种交互,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切身需求。
与全日制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MPA同学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性:因在职学习,只能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来上课;至少有3年的工作经历,因此社会经验比较丰富,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时间有限,因此周末两天的上课时间弥足珍贵……最主要的是,在工作了若干年之后重返校园,这些同学几乎都是“带着问题回来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诉求和目标更加明确,那就是希望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充实、提高自己,为工作实践服务,同时也能有助于个人未来的发展。在职学习意味着“全年无休”,其辛苦不言而喻,而且在我院的MPA同学中,不乏来自河北、山东和江苏等外省份的同学,每个周末往返于北京和工作地,为了求学不辞劳苦地奔波,非常让人感动。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努力去探索一条教与学的新路,让大家能够最大限度地从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如果课堂所授的东西大家在业余时间找找资料、翻翻书也能得到的话,那恐怕就对不起同学们费时费力又费钱的一番付出了,特别是在当今慕课(MOOC)流行的背景下,照本宣科式的传统课堂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高颖,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从教以来一直担任公共经济学、社会科学基础、领导力与决策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案例教学方面经验丰富,已出版多部相关领域的案例集。
1. 职场成长的磨砺……………………………………………………… 1
案例1 -1 “能者多劳” 的窘境…………………………………… 6
案例1 -2 如何才能找回自我…………………………………… 15
案例1 -3 如何尽快“各就其位” ……………………………… 26
案例1 -4 难以捉摸的领导……………………………………… 30
2. 规则制度的设计与执行……………………………………………… 37
案例2 -1 怎样排班两全其美…………………………………… 40
案例2 -2 不堪重负的科室……………………………………… 49
案例2 -3 不受欢迎的“民主” ………………………………… 54
案例2 -4 令人反感的工作日志………………………………… 66
3. 工作中的沟通协调…………………………………………………… 74
案例3 -1 固执又多变的领导…………………………………… 77
案例3 -2 如何避免好心办坏事………………………………… 85
案例3 -3 谋求上进的路径……………………………………… 90
案例3 -4 左右为难的尴尬位置………………………………… 95
案例3 -5 有名无实的领导……………………………………… 102
案例3 -6 好心却“耍” 了队友……………………………… 108
4. 机遇、规划与个人选择…………………………………………… 115
案例4 -1 力证自我还是潇洒离开……………………………… 119
案例4 -2 忍气吞声还是谋求变动……………………………… 125
案例4 -3 进退两难的尴尬……………………………………… 134
案例4 -4 好工作的美中不足…………………………………… 143
案例4 -5 当理想遭遇非专业指导……………………………… 152
案例4 -6 没有“背景” 怎么办……………………………… 159
主要参考文献………………………………………………………… 169
后记…………………………………………………………………… 171
《领导力与决策案例及评析》:
观点三
这个案例的情况在现实工作中还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讲,是个常常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一方面,参加工作几年后对各项业务相对熟悉,可以游刃有余地帮助领导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所以领导对这类业务熟悉又忠实肯干的年轻员工当然赋予了更多的工作重担;另一方面,年轻人参加工作后往往抱着多学习业务知识、争取得到更多认可与发展的态度,一开始也乐于接受更多来自工作方面的任务和挑战。但久而久之,一开始领导与同事的认可与肯定慢慢会成为习惯,而工作却越做越多,甚至可能出现做的越多、错的越多的情况,进而产生心理失衡与工作难以应对的问题,对这类情况,当事人一是要积极进行心理调整;二是要主动采取沟通策略,积极解决问题。
对于小文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小文需要调整自己相对急躁的心态。工作中“今日事今日毕”是好习惯,但有些工作并非自己单方面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上下沟通、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日常工作中以“把工作做好”而非“把工作做完”为标准,心态放平和,才能冷静考虑自己面对的工作任务。
其次,对现有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哪些是属于自己负责的工作、哪些是分工不清自己额外承担的工作、哪些工作别的同事也能够完成、哪些必须由自己负责……此外,还要审视一下现有的工作量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如果不能承受,哪些工作可以建议领导分配给别人完成。
再次,带着建议跟领导进行深度沟通。通过自己的分析并形成清楚认识后,把自己的观点跟领导表达清楚,用事实说明自己的确难以承受如此多的工作,现有工作安排会严重影响到科室工作的质量,自己也难以承受。在取得领导对上述分析的认可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哪些工作可以由别的同事负责,并表示自己会尽己所能做好工作交接。
最后,有原则地做好以后的工作。对下属提出的工作建议,领导通常是会认真考虑并做出调整的,接下来,小文一方面应对自己负责的工作更加认真、细致地完成,让同事们认可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承担的工作量,并且争取大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或自己无力承担的工作也要有原则的“说不”,分清工作职责、有序地开展工作才是一个科室良性的工作状态,才能促进组织的健康运转。
观点四
基于案例的描述,我对现实的可能性做出以下几种分析:一是科室中大家的任务量有可能是相差不大的,但人们在心理层面往往会认为自己承担的是非常多的,所谓“受害者心理”,这个情况是比较常见的;二是其他同事的工作量可能小文并不清楚,也容易产生误解;三是大家的工作能力不同,大致相当的工作量,其他人可能效率更高,而小文的效率相对较弱;四是真的如小文所讲的那样,存在故事中所描述的情况。
相应地,我提出如下解决方案: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建议多了解和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从心理上寻求平衡;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建议与其他同事多沟通、多互动,从多个维度评估工作量;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建议从任务分解的角度考察自己的能力,确认是否是自己的判断有问题,认识到衡量能力的维度是多元的,同时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如果是第四种情况,建议在平复情绪的基础上同领导好好沟通一下现状、真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探讨领导特意培养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