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上自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黄金铸币,下至清末宣统年间的“大清银币”,梳理了2000多年间中国金银币的发展演变历史。全书以中国传统钱币学实证研究为基础,贯之以西方货币学理论,主要围绕白银的货币化过程展开叙述,是一部颇具创新思想的货币史著作。而史话体的结构体例和行文风格,100多幅首次发表的珍贵图片,又使这部中国“金银币史”极具可读性,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序 一
范一飞
货币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分工发展及商品交换兴起而产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依据货币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世界货币文化大致可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记载,小亚细亚半岛的吕底亚是“最早使用金币和银币的国家”。后来,希腊继承了吕底亚的货币并有所发展,罗马则在希腊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并影响了古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等国以及阿拉伯世界,最终形成西方货币文化体系。这一体系植根于地中海周边发达的商业经济,币材多用金、银等贵金属;图饰多为人物头像或动物图案,展现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精湛的造型艺术;多为打压制成,圆形无孔,铭文多记载地名、王名、年代及宗教颂词等,打印有徽记及神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东方货币文化以古代中国为渊薮,影响覆盖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与西方交相辉映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它植根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货币形态是由农具演变而来;币材多用铜、铁等贱金属;由范铸或翻砂浇铸制成,圆形方孔;图饰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只有文字,且多记币值、年号及地点等;钱文有篆、楷、隶、草、行等不同书体,反映了中国古代书法的艺术水平及其独特魅力。
具体到我国古代货币文化而言,其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是东方货币文化体系的重要代表,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希罗多德所记载的吕底亚金银币大约铸造于公元前640年,时间相当于我国春秋中期,而早在4个世纪之前的公元前11世纪左右(商代中晚期),我国即已开始铸造铜贝,进入了金属铸币时代。第二,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纸币萌芽于唐末号称“飞钱”,产生于北宋名曰“交子”,盛行于金元称作“交钞”。纸币制度历经南宋和金的发展,到元代日趋完备,开始实行纯纸币制度,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以及南亚的印度、西亚的伊朗都曾仿照元朝使用纸币。可以说,元代的纸币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货币制度。欧洲人一度将《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中国人用棉纸制成通用货币进行商业贸易”、“用最便宜的材料能交换最贵重的东西”视为天方夜谭,直至17世纪末欧洲才开始使用纸币。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国钱币学研究工作在国际钱币学界还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即便在国内学界也未引起足够重视。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钱币学界还习惯于以往仅对钱币本身进行描述的旧思路,没有更多地将货币放在历史发展的框架和脉络中开展货币史研究;二是闭门研究较多,忽视了向社会宣传普及有关货币理论和知识。
近年来,在中国钱币学会和有关学界专家的努力下,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著作,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上述状况已有所改观。其中,由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同志撰写的“中国货币史话”系列图书《钱币史话》《金银币史话》《纸币史话》《货币文化交流史话》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四部著作。首先,它从货币史的研究视角,运用史话体叙述、图文并茂的形式,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记述了我国自殷商中期至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上下3000多年间的货币发展演变历史。其次,注意钱币学与货币史的有机结合。既有对钱币实物本身的考证,更注重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结合财税、赋役、薪酬等制度的变革,考察、分析货币演变的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注意与西方货币进行对比分析。再次,从中外关系史尤其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视角,研究、梳理了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影响。最后,这四部著作以“中国货币史话”系列图书的形式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的国家级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出版有利于对货币知识的宣传普及。
历史研究的意义在于包孕过去、启迪未来。货币史的研究价值,不仅仅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加强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建设也十分重要。许多经济学大师都十分注重经济史、货币史的研究,从货币史中汲取知识养分,激发思想火花,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同时也是知名的货币史专家,著有《美国货币史》。因此,我们从事经济金融工作的同志,也应该学一些货币史知识,以史为鉴,鉴古明今。特以此序,将《钱币史话》《金银币史话》《纸币史话》《货币文化交流史话》推荐给大家,希望它能对我国钱币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学习研究有所裨益。
2015年11月19日
序 二
李学勤
前些时候,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先生告诉我,他已应约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中国史话》系列丛书撰写一本《货币史话》,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好事。最近又承告知,他已与出版方议妥,将《货币史话》一分为三,扩充为三本,分别是《钱币史话》《金银币史话》和《纸币史话》,另外将他已完稿的《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周边国家及地区影响的研究》,以《货币文化交流史话》为书名也收入丛书,共同构成“中国货币史话”系列。这样书的内容进一步充实丰富了,确实更值得欢迎。
王永生先生在中国钱币学会工作多年,我作为学会的一名老会员、老理事,经常得到他的帮助。也正由于如此,我对他有较多了解,于其勤奋努力有深刻印象。他通过长时期的学习钻研,对中国钱币学的种种成果,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可说是粲然胸中。现在由他来撰写这四本史话,正是选择得人。特别是从我已经读到的一部分书稿看,不仅能够概括吸收钱币学界新的发现和研究,在若干地方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新见解,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钱币学会的会议上,历来都有领导和学者强调要把中国钱币学的知识普及到社会公众中去。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学会的中心任务之一。然而,要想把钱币学这种相当专业的知识,真正介绍到广大公众中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自己虽然没有做过撰写钱币学普及读物的工作,但在其他学科如古文字学方面,也曾试写过通俗介绍有关知识的书。我的切身体会是:“入门书必须提供读者必要的、准确的知识,因此,对作者的学识反而要求很高。”(《古文字学初阶》自序)中国钱币学涉及的范围要宽博得多,王永生先生这四本史话能够将之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推介给读者,是我们应予充分肯定的。
记得钱币学会戴志强等先生多年以来一直在呼吁,应该重视中国钱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术地位。钱币学在中国源远流长,其前身是金石学中的古钱学,近代则在古钱学已有的丰厚基础上,发展为相当广博复杂的学科,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经济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等学科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中国钱币学的研究,系统地为大家展示了在上下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传统中货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因而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史话》系列各书卷首,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陈奎元同志所撰《总序》,他详细地说明了探索研究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他说:“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钱币学所研究的中国货币文化,如王永生先生这四本书所展示的,乃是中华文明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点,王永生先生曾给我看过他写的一篇论述钱币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载体的文章,给我印象深刻,这一观点在他的书中又被反复论述了,这是该书不同于其他一般钱币书籍的地方。
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已为举世所公认。但这并不是说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与世界其他部分全然隔绝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其名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就货币文化而言,情况更是这样,中国的货币既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又不时地同其他货币体系发生联系和交流,而且交流每每是双向的。以往只讲中国货币本身的演变,忽视它与其他货币文化的关系,是不对的﹔而如果过分强调外来的影响,低估中国货币自己的发展路径,恐怕也是不对的。在这方面,中国钱币学中有关边疆地区货币的研究,目前可能还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据我所知,王永生先生由于出生并曾长时间居住在新疆,对边疆货币特别是西部边疆地区的货币情有独钟,有专门著作《新疆历史货币》和《钱币与西域历史研究》等,他这方面的优长也充分体现在这四本史话中,尤其是《货币文化交流史话》,从中外关系史特别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视角,研究、梳理了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影响,并视之为中外关系史的一部分,这是本书与一般钱币学类著作最大的不同之处。书中还收录了有关钱币的图拓及照片,使读者对中外钱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因此,注重通过钱币实物印证有关的论述,又是本书不同于一般论述中外文化交流史类著作之处。这里充分展示了王永生先生在中国边疆史、民族史以及与“一带一路”有关的中外贸易史、交通史、文化交流史领域深厚的积累,希望读者不要错过。
2016年2月15日
于清华园寓所
"
"序 一【范一飞】/1
序 二【李学勤】/1
一 先秦/1
1.作为货币使用的金银/2
2.楚国的金币/5
二 秦汉/10
1.秦以黄金为上币/10
2.西汉大量使用黄金/12
3.王莽时期的金银/25
4.东汉以后黄金减少的原因分析/26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29
1.金银称量单位的变化/30
2.金银的形制/32
3.佛事活动大量用金/33
4.境外金银币的流入/34
四 唐五代十国/37
1.柜坊、金银铺的出现/38
2.金银货币属性的增强/39
3.金银的来源及形制特点/41
五 两宋/51
1.白银货币职能增强的原因/52
2.金银的来源及使用/55
3.金银的单位及形制/60
4.发达的银钱兑换业/76
六 辽西夏金元/79
1.金代的白银/80
2.元代白银货币属性的进一步增强/88
七 明代/98
1.明初的白银/99
2.白银主币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105
3.白银的来源及形制特点/109
4.银钱兑换业的发展/118
5.明末出现的银荒及其深远影响/119
八 清代/122
1.清代的银锭/123
2.外国银元的流入/132
3.自铸银元/142
4.清末有关币制改革的讨论/165
参考文献/170
后 记/174
插图目录
图1-1 河北平山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金贝(上)、银贝(下)/4
图1-2 河南扶沟县出土的银布币/4
图1-3 楚国“郢爯”金版/7
图1-4 “隔爯”金版/8
图2-1 汉代圆形金饼/15
图2-2 麟趾金/17
图2-3 马蹄金/17
图2-4 墨书金饼/19
图2-5 金五铢/22
图2-6 “白金三品”/23
图3-1 东罗马金币/35
图3-2 波斯萨珊王朝银币/35
图4-1 “饶州开十九税山课银壹铤伍拾两”/40
图4-2 杨国忠进献的50两重银铤/45
图4-3 刻有“朝”字的5两及10两银版/46
图4-4 唐代船形银铤/47
图4-5 唐代10两重庸调银饼/48
图4-6 银质“开元通宝”钱/50
图5-1 北宋银铤(正)/63
图5-2 北宋银铤(背)/64
图5-3 南宋银铤(正)/65
图5-4 南宋银铤(背)/66
图5-5 达州进奉的50两重银铤/67
图5-6 出门税银/68
图5-7 京销银锭/68
图5-8 窖藏银铤/68
图5-9 金牌/70
图5-10 银牌/71
图5-11 “政和通宝”金币/71
图5-12 “长命守富贵”撒帐钱/72
图5-13 “太平通宝”金币/72
图5-14 “淳化元宝”金币/74
图5-15 “招纳信宝”金银币/75
图6-1 金代50两重的银锭(正)/81
图6-2 金代50两重的银锭(背)/82
图6-3 “承安宝货”银锭壹两(上)及壹两半(下)/85
图6-4 “大朝通宝”银钱/90
图6-5 “扬州元宝”银锭(正)/92
图6-6 “扬州元宝”银锭(背)/93
图6-7 “蒙山课银”银锭(元字号)/94
图6-8 “蒙山课银”银锭(天字号)/94
图6-9 重5两的小银锭/95
图7-1 “金花银”伍拾两银锭/101
图7-2 明代50两银锭/112
图7-3 重1两以下的散碎银/114
图7-4 “万历通宝”(背“矿银”)/116
图7-5 “万历年造”/117
图8-1 清代50两重马蹄形银元宝/126
图8-2 各种形制的银锭/127
图8-3 纹银(又称“细丝”或“足纹”)/130
图8-4 西班牙“双柱”银元/134
图8-5 荷兰“马剑”(马钱)银元/135
图8-6 葡萄牙“十字钱”银元/136
图8-7 “蓬头”银元/137
图8-8 墨西哥“鹰洋”银元/138
图8-9 英国“站人洋”(杖洋)银元/139
图8-10 日本“龙洋”/140
图8-11 美国贸易银元/140
图8-12 “乾隆宝藏”银币/143
图8-13 “道光通宝”圆形方孔银钱/143
图8-14 寿星银饼、如意银饼、笔宝银饼/145
图8-15 漳州军饷(曾、成功、谨慎)/146
图8-16 上海银号铸造的银饼/147
图8-17 湖南长沙铸造的银饼/148
图8-18 吉林机器局铸造的“光绪元宝”机制银钱/150
图8-19 吉林机器官局铸造的“光绪元宝”机制银元/151
图8-20 广东龙洋“光绪元宝”(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153
图8-21 湖北龙洋“光绪元宝”/154
图8-22 浙江、直隶(北洋)、江南、安徽、山东、四川、吉林、奉天、福建、云南、新疆龙洋/155
图8-23 大清金币 (丙午、丁未)/160
图8-24 大清银币(光绪三十二年):壹两、伍钱、贰钱、壹钱/162
图8-25 大清银币(光绪三十三年):壹圆、伍角、贰角、壹角/163
图8-26 “四川卢比”银币/164
图8-27 饷金金币/164
图8-28 饷银银币/164
图8-29 “大清银币”宣统二年(1910)版/168
图8-30 “大清银币”宣统三年(1911)版/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