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散文约14篇。有《历史圆桌会议》、《司马迁之残与苏格拉底之死》、《我在孔庙的所见与所想》、《诗人多难》等。
编注者说
序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历史圆桌会议
有关历史、校园、人际、应试及其他
苦难――生活的意义
第一单元 尊严与人
胯下奇辱
怀疑荆轲
司马迁之残与苏格拉底之死
一个皇帝的成全之路
追究吴三桂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政治与人
我在孔庙的所见与所想
成功的罪孽
灰堆
兵马俑之气
苏三监狱
诗人多难
单元链接
历史圆桌会议 复旦大学附中 李郦 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简单了一点。
它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一门学科,就好像数学、语文一样。它有太多的人名、地名和时间、事件需要死记硬背,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历史意义。也许历史是枯燥的,但是当老师讲起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的时候,历史又变得精彩、好玩起来。
我们常说历史不能假设,个人并不能扭转历史。
那么又如何去解释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对于历史的作用和贡献? 我们手上的这本书的名字是《夹缝中的历史》,这样的题目本身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提示,究竟什么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克罗齐如是说。我们现在来关照历史,都是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事件。
那些如同董狐一样秉笔直书的史官们为我们留下了关于过去的详细记载,这里面有多少真实、多少想象、多少虚假?这里面蕴含着他们自身对于历史人物的多少感情、多少看法、多少评价? 真实是来自于这些流传久远的文字,还是来自于我们追求真相的内心?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曾经这样写道,捷克画家萨宾娜在学生时代的“最严格的现实主义教育时期”曾画过一幅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炼钢厂。这是一幅严格遵循写实原则的作品,隐藏了一切作者的个性笔触,画得几乎像彩色照片。然而,画家偶然间在画上滴了一点红色颜料,它一直流下去,看起来像一道裂缝。
裂缝的出现,使得平面世界产生了立体的可能,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历史有了重新被解读的可能性。从夹缝当中去看现实,从夹缝当中去看历史,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成说所限制,从现实的材料当中发掘历史的深意,从作者引而不发的话语线索当中去体会表面意义以外的真实。
这样的工作,需要有洞察一切的眼光,这是建立在博览群书、倾听众家意见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而不是仅仅抱着标新立异的目的,在文字之间生吞活剥、胡思乱想。
历史,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圆桌会议,参与会议的成员是所有的历史人物。商鞅正要改革,遇上了王安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也走了进来。
朱由俭无法向李自成屈服,吴三桂打开了长城守关的大门,慈禧心念一动,义和团就淹没在国外势力的绞杀之下。只要你有心,就会发现历史其实在不断地重演,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所以才有了一本书叫做《资治通鉴》,因为统治者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也许我们阅读历史的着眼点不再与政治统治相关,但是这样的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促使我们的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
历史,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圆桌会议,参与会议的成员是所有阅读历史的人们。古代的人已经逝去,留下身后之名,任人评说。我们在对他们做出评价之前,是否真的读懂了他们?是否将心比心地处在他们的立场上,以他们的角度来考虑过问题?与其一味地斥责咒骂,是否应该看看在当时的社会中,其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实际作用?因此在历史的面前,只要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拼凑和捏造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发自内心去深入了解一个人物或者事件,那么,每一个人对于历史的看法都是可取的。
作者朱鸿是一名媒体工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和媒体运作的关注,让他时时刻刻自觉继承鲁迅先生的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现实和生活在这种政治现实之下的人们的心路历程有着深刻的反思,在探讨一个历史事件、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时间点上,而是深深剖析这样的事件、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造成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缓慢向前发展的同时,他又把视线投到了另外一些国度里面追求理想、自由和进步的伟人们的身上。我们关照历史,其实就是关照现实,因为身处在现实当中的我们,实在无法完全从现实的影响当中脱身开来,但是我们又不能局限在当下的现实当中,要对世界有一个整体的关注。
在个性张扬的时代,“我”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在不断旋转。这种旋转,割断了个人与整个世界的联系,淡薄了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能够从历史和现实当中获取个人进步的养料,同时使得个人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视野变得无比的狭窄。在逐渐“向内转”,去关注内心世界的情况下,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色彩,缺乏一种拥有信仰的崇高感。“我”究竟重不重要,他人是否和我一样重要?这些问题也许回答在考卷上一个个都会非常精彩,但是关键的是做而不是说,是思考而不是口号。学会从夹缝中看历史,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这本书值得大家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当然,激烈的思想,总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在批判和斥责的时候,难免会忽略掉一些有益的东西,对于历史我们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分两面来看,这也很重要。比如奸臣蔡京善书法,治国无能的宋徽宗创立了瘦金体。秦始皇焚书坑儒毁坏文化,却也雷厉风行统一了中国,西楚霸王乌江悲歌,然而却一把火烧去了阿房宫的珍藏典籍。历史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只要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刚才的气急败坏现在就变成了心平气和。我们相对于古人,眼界变得宽广,知识变得丰富,但是我们是不是有这个资格来任意轻视和嘲笑他们呢?本书的作者是尊崇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鲁迅也许在中学生的印象里面是一个经常“骂人”的人。其实凡是有大恨的人都是有大爱的,“爱之深,责之切”,才会有鲁迅笔下的那些文字。世界需要鲁迅这样的尖锐的眼光,但是世界也需要每个人都先学会“爱”。只有爱人,才能尊重人,才能了解人,才能懂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