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优势产业发展论 以迪庆州生物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例
定 价:79 元
- 作者:戴波著
- 出版时间:2020/2/1
- ISBN:9787520361149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426.7
- 页码:26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以迪庆州生物产业和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从现状调研入手,讨论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产业的格局与模式,特点和问题,并从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3个层面考量和分析。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和特色的实际,分析其多元化、个性化和特色优势,进行典型和成功产业发展模式特点、功能、局限性、现实意义与借鉴意义分析和评价。对产业扶贫个案及模式类型进行详细案例解析。依据产业发展理论和迪庆州现状条件,提出其生物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建议。
按照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产业、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出台。2017年4月19日,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云南省将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县。云南省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
云南省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列为省八大重点产业之一,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云南省作为边疆落后省份之一,贫困人口和贫困乡、县较多,自然条件偏差,总面积为39万平方千米,其中中山区和半山区的面积就占94%,生态环境脆弱,地形坡度大,耕地面积少,经济活动空间小,难以合理布局产业和发展产业,扶贫脱贫工作非常艰巨。
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占据基础性、关键性地位,而且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治理扶贫等也都需要以产业扶贫作为支撑。我国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就全部产业类型而言,农业是贫困地区的基础产业和民生产业,是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是保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
云南迪庆州高原藏区的产业发展尤其受环境限制,如何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其产业如何发展和转型升级?产业扶贫的成效如何?这些都非常值得深入调研和探讨。
云南是边疆多民族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是重点和难点,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施倾斜政策扶贫攻坚,是党和国家最具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的政策和方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国家划定的“三区三州”范围之一,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国家农业农村部专题研究部署“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工作,统筹各类措施倾斜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指出,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下简称“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补齐这些短板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策。
自此,中央统筹,重点支持“三区三州”。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加大项目布局倾斜力度,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力度,加大生态扶贫支持力度,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加大社会帮扶力度,集中力量攻关,构建起适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的支撑保障体系。
加强就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政策支持和兜底保障工作,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都是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在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旅游产业发展逐步从要素投入驱动型向要素投入与生产率改善双重驱动型过渡,并以改革为突破口,开始凝聚新的增长源,目前发展到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任务目标的“加速发展阶段”。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旅游产业面临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全球旅游进入休闲度假新时代,国际旅游市场有较大增长空间。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新常态发展期,国内旅游从大众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旅游需求井喷式增长,旅游业从经济建设的边缘走到前沿,成为拉动经济、优化结构的动力产业,成为扶贫攻坚、增进人民福祉的民生产业,成为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文化产业,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产业。
迪庆州旅游产业面临国家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消费,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等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创新驱动发展不足、要素资源尤其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短缺、约束突出的挑战。近年来,迪庆州顺应全球旅游发展新趋势,围绕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目标,打造国际高原全域旅游目的地,通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高A级旅游景区聚集区、发展旅游特色小镇、推动乡村旅游振兴、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积极推进旅游产业新业态发展。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典型的藏区和多民族杂居地区,世居民族有藏、傈僳、纳西等,还有白、回、彝、苗、普米等26个民族,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典型示范,迪庆州的生物产业、旅游产业在云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特色和优势,其模式和典型性、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机制都值得探究。生物产业、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制定,对迪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对迪庆藏族自治州辖区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生物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并对迪庆州这两个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的现状、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扶贫成效等进行梳理和归纳,从理论与现实角度分别对生物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对产业进一步升级和发展的保障措施与路径选择提出建议。
戴波,女,1964年7月,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中国致公党云南省委委员,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人类生态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区域发展、民族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主要教学课程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社会生态学》。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书1部,参编书3部。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三次。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迪庆州概览
第二章 迪庆州生物产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 迪庆州生物产业现状
第二节 迪庆州药材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第三节 迪庆州葡萄酒业的实践与发展
第四节 迪庆州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第五节 迪庆州生物产业SWOT分析
第三章 迪庆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 迪庆州旅游产业现状
第二节 迪庆旅游重点景区发展模式与评价
第三节 乡村旅游、农家乐和民宿发展模式与评价
第四节 迪庆州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第四章 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第一节 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及实践
第三节 旅游产业发展理论与模式
第四节 产业发展的现实依据
第五节 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六节 产业发展的实施路径
第五章 迪庆州扶贫实践及成效分析
第一节 迪庆藏族自治州贫困人口情况
第二节 迪庆州扶贫特色分析
第三节 迪庆州扶贫成效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