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特别的火热和厚重
王伟
桂兴华先生给我发来一部书稿,书名是颇具寓意的《领跑者》。这是他讴歌浦东开发开放辉煌伟业和卓然成就的一部新编诗集,字里行间洋溢着他一以贯之的澎湃激情。我浏览着42首篇目,吟诵着《致那张大战前的地图》、《致“东方明珠塔”:元旦登高》、《致东海大桥5323根桥桩》、《致独一无二的世纪大道》、《致老妈妈旗袍队:让世界忘记年龄》、《致新书架里的旧瓦片》、《致“融书房”:融入更强的大脑》、《致民生路粮仓:另一种储藏》、《致中华艺术宫:越来越红》、《临港新片区,你好》,感到一种特别的火热和厚重,浦东开发开放的一幕幕仿佛在眼前闪回。
在上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浦东开发开放是一段雄奇壮伟的篇章。从田野广袤、阡陌纵横的静谧乡村,到高楼林立、大道直行的繁华都市,浦东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走过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百年发展的历程,成为中国阔步前行的“领跑者”。
浦东开发开放是一部史诗,在那些高楼广厦的生长中,在那片川流不息的洪波里,凝结着无数人的希冀和收获、心血和奋斗。这一切,除了经由历史来发掘和记录之外,也需要文学来描述和重现,而说到文学的描述和重现,诗歌无疑是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样式,它更能激发起人们对于浦东发展道路和所获成就的情感认知,更能直截表达对于现实的礼赞和未来的畅想。
桂兴华是成长于浦东的一位诗人,当得起为浦东而放歌的抒情者的角色。
他长期致力于抒发大情怀的诗歌创作,特别专注于现实题材、红色题材的书写,在他的笔下,我们感受到历史的风云、伟人的风范、时代的脚步。桂兴华未及弱冠之年就从浦东走向广阔天地,在二十多年中,浦东成为他感受生活、创作诗歌的重要舞台。他用诗行来记录浦东、描绘浦东,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景、人情与世态,方方面面,都经由他那颗敏感的诗人之心,深切地感悟和转化,成为饱蘸激情的文字,汇入他的作品。
不仅如此,他还在浦东建起诗歌推广活动的平台,成立了桂兴华诗歌艺术中心,指导和带领着一批诗歌爱好者,创作并传播赞美浦东和讴歌改革开放、珍重红色历史、缅怀前辈伟人的诗歌,从而使他在诗人身份之外,又加上了“诗歌活动家”的声誉。从这个意义上说,桂兴华是浦东开发开放、建设发展的一名直接参与者,由他用诗歌来记录浦东、颂扬浦东,是再合适不过的。
我和桂兴华相识将近四十年。回忆起来,我们最早相识就在浦东。
那是1981年清明前后,还是高中生的我,作为一个诗歌讲习班的学员,随着一批诗人东渡黄浦江,穿越整个浦东,到南汇县果园公社果园大队踏青采风,在蒙蒙细雨中观赏已经盛开的桃花。在那几位诗人中,就有嗓门高亢、在我印象里也显得特别激动的桂兴华。之后几十年里,我和桂兴华并无多的交集,只记得1990年春去浙江上虞采访一次作品讨论会时,又见到了他,依旧是慷慨激昂、发言也像在朗诵的样子,围在他身边希望得到签名的文学粉丝似乎最为密集。偶尔听闻桂兴华的消息,知道他成为我的同行,辗转在几家媒体工作,但始终保持着诗歌创作的旺盛激情。
2016年秋,我到作协工作后,首次参加的会员活动,就是在浦东塘桥文化中心举行的桂兴华诗歌研讨和朗诵会。看到这位富有恒心的诗人把诗歌的场面做得那么大,组织起了一个诗歌团队,打造出了一个诗歌活动空间,我颇感震撼。此后,我们交往渐多,但每次都离不开诗歌的主题,朗诵、研讨、推介等等。对于桂兴华,我想说,浦东是我们的结缘之地,诗歌是我们凝聚友情的纽带。
桂兴华是诗歌创作的多面手,其作品涵盖的题材、运用的手法丰富多彩。而近年来人们更为关注的,无疑是他的政治抒情诗,他在这方面的坚守,令人感佩。
中国诗坛云舒云卷、潮起潮落,曾经站在历史前行的潮头鼓与呼的诗歌,如今似乎有些归于平淡,纵览大时代的慷慨放歌者渐渐淡出,较多的人沉浸于自我的小天地浅吟低诵,以至于从上到下都有这样的深切询问:好的诗歌在哪里?反映时代的诗歌在哪里?能为人民大众传诵的诗歌在哪里?在我看来,桂兴华的诗歌创作实践,是能够为我们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启示的。
欣喜地读到了《领跑者》。让我们在庆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时候,跟着桂兴华的诗,去体验浦东发展的创业之艰和成就之伟,感受这片土地醇厚的历史积淀和绚丽的人文风景,满怀信心地祝愿:“一开始就准备冲刺”的浦东,明天更美好!
(王伟系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序幕
003 / 领跑者逆风而上——写于2020年春节
第一幕创业
009 / 致那张大战前的地图
012 / 致浦东开发办公室楼梯口
014 / 致一个并不寒碜的小车棚
015 / 致一把还在开发的旧椅
017 / 致始终微笑的“51号兵站”
018 / 致最后的轮渡站
019 / 致给动迁户送来鲜花的区长
021 / 致大排档里的一位打工者
022 / 致东海大桥5323根桥桩
024 / 致生产风景的防汛墙
第二幕美景
027 / 致陆家嘴景区:特别的丰碑
029 / 致“环球金融中心”:节日之夜
031 / 致“东方明珠塔”:元旦登高
033 / 致独一无二的世纪大道
035 / 致超级计算机中心:在一本很薄,又很厚的辞典里
037 / 致默默无声的高科技园区
039 / 致张江月亮:高端芯片
041 / 致老邻居:“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
043 / 致老妈妈旗袍队:让世界忘记年龄
046 / 致还在煮着的六灶村
048 / 致新书架里的旧瓦片
050 / 致码头号子表演队
第三幕初心
055 / 致高桥“宝山烽堠碑亭”:最古老的灯塔
056 / 致陈桂春旧宅:四周的楼群都俯下身来
058 / 致沪剧《卖红菱》
060 / 致吴昌硕纪念馆:历史给你画像
061 / 致黄炎培故居:并不孤单的手
062 / 致恢复的张闻天故居:“秀才”还在长征
063 / 致创办浦东中学的杨斯盛先生
064 / 致傅雷图书馆:供全球借阅
第四幕奋进
067 / 致中国(上海)自贸区服务大厅
070 / 致国际葡萄酒展示交易中心:为未来干杯
072 / 致“东方艺术中心”:又一场演唱会
074 / 致“国际人才港”:方便了人才,就是方便了四海
075 / 致“直销中心”:新鲜的每分每秒
077 / 致“融书房”:融入更强的大脑
079 / 致民生路粮仓:另一种储藏
081 / 致中华艺术宫:越来越红
083 / 致防控疫情第一线志愿者:寒风里,春的浮雕
085 / 换乘:清清爽爽的明天
新的一幕
091 / 临港新片区,你好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