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医学院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绝不意味着一切真的结束了,疫情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形成的心理创伤都需要解决和处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作者团队对疫情中的病患和民众心理反应进行观察和研究,统合之前“非典”疫情及汶川大地震的心理援助经验,提出了针对个人的心理干预方案和针对群体乃至社会的决策体系优化建议。内容包含:如何从心理学角度重新认识疫情,重建人际间的信任;对疫情中的心理救援进行反思,包括疫情对一线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被隔离者等的影响及应对;疫后常见心理障碍及干预方法;儿童的伤逝心理重建;疫后社会大众心态的调整,重点关注从社会心理层面解释和引导大众重建对公权力、医患关系的信任,以及大众积极心态的营造;疫后社会心理援助系统与机制的建立;政府(机构)的决策体系及与大众的风险沟通模式的优化。
本书提供了疫后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解决方案,其中大众心态的调整和引导、政府(机构)的决策体系的优化和疫后心理救援制度的重建等,是一般图书很少涉及的内容。它是心理学人亲身参与和观察疫情后写出的“诊断”及“药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适读人群 :普通读者、心理学相关人士 版本一
\u009f 本书是面向大众的心理健康科普读物,读者广泛。
\u009f 作者团队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众多教授与专家,实力强大,内容科学。
\u009f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疫情结束后的常见心理障碍及干预方法。
\u009f 对疫情中出现的心理援助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今后进行危机心理干预的原则和工作模式。
\u009f 提供了疫后的个人成长,帮助人们重建生活的信心和人际间的信任。
\u009f 从社会心理层面解释和引导大众对公权力和整体医患关系的信任,营造集体积极心态。
\u009f 从组织决策角度提出危机下政府(机构)的决策及其与大众风险沟通模式的优化。
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曾经承担巨大压力与焦虑,甚至直面亲人的逝去,请你读一读,如何识别灾难环境中的风险因素,怎样理性面对群体间的偏见与歧视,创伤压力触发了怎样的心灵之痛,以及我们该如何走出哀伤。
如果你是心理学工作者,请你读一读,疫后有哪些常用心理干预方法,我们对疫情中的心理危机应对的反思。
如果你是政府和机构内的工作人员,请你读一读,疫后大众社会心态应该如何调整,怎样建立社会心理援助系统与机制,以及如何优化政府(机构)的决策体系。
你也可以全部读一读,这是建立在整个国家付出的惨痛代价上,由心理学人提交的一份反思报告。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走入春天,享受阳光与美景,重建自己的美丽人生。
版本二
一场疫情把所有人联系在一起。疫情不仅打乱了民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还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团队对上海民众开展的社会心态调查显示,虽然疫情中上海市民的整体情绪比较平稳,但仍有70% 的民众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担忧”,58% 的民众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愤怒”。这些担忧与愤怒落实到个体身上,会造成无形的心理创伤。
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管控的延续,经济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与无法改变的现状,都可能使民众的情绪从忧虑变为愤怒,而愤怒是引发抗议等集体行动的直接导火索。
在对政府的信任上,因疫情暴发初期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准确,在防控疫情工作中,个别地方政府官员分不清公权力与私权力的边界,作出了不当的防疫行为,李文亮事件、红十字会募款及分配物资暴露的问题,都让民众对政府机构产生诸多怀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无视这些,必然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从个人到集体,再到组织机构,都需要一份良方。《重启生活:疫后心理重建指导》提供了疫后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解决方案,其中大众心态的调整和引导、政府(机构)的决策体系优化和疫后心理救援制度的重建等,是一般图书很少涉及的内容。它是心理学人亲身参与和观察疫情后写出的“诊断”及“药方”,极具实践价值。
序
谁曾料想,和凛冽的寒冬一起到来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暴发。我们期盼,经过全国上下数月的艰苦抗疫,一个山花烂漫的春天将如期而至。
也许在多年以后,人们只能通过史海中的寥寥数笔来唤起恍如隔世的集体记忆。然而,对当下正在亲历抗疫大战的每一位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封锁的城内,交织着草木皆兵的恐慌、病魔缠身的绝望与生命消逝的悲怆,也萌发着对生的向往与对未来的希望。紧闭的窗外,街巷失去往日的生机,生活几乎陷入停滞。在这凝固的表面下,却有来自四面八方的驰援物资、奋不顾身的最美逆行者、深入每个社区的防控行动。
这也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不仅因为病毒之凶猛、危机之严峻,更因为上至国家机关、下至全体民众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日子,不仅因为它带给我们的痛苦与泪水,更因为它以一种赤裸裸,甚至残忍的方式,抛给我们诸多疑问与反思,等待我们去审视与解答。
疫情已经在向好发展,我们终将战胜病毒,世界将重新开始运转,而我们的心理需要在遭遇危机后进行重建。当这一切过去之后,我们应当如何摘下心灵的“口罩”,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我们会产生哪些困惑,又该怎样认识并疏解它们?我们当从苦难中反思什么,又该如何把危机转化成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动力?身体的症状可以依靠医学来治愈,内心的思虑则需依靠心理学来解答。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师生再度集合众力,邀请各领域的专家,以科普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复盘疫情中的心理现象,对疫情中的救援进行反思,分析疫情过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自我的疗愈、社会心态的转变、管理系统的升级提供助力。翻开本书,你可以发现灾难对人生的意义,了解人在危机事件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掌握应对疫后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学习疫情之后社会心理援助系统应当如何整饬,政府决策体系应当如何优化。
也许你的伤口尚未结痂,泪痕还留在脸上,但曙光已在前方。当你走出疫情,重启生活的时候,除了治愈你的身体,也别忘了治愈你的心。
陆静怡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编写组成员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