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丛书》是对四十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以期对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的转型提供些许理论依据,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改革深化的成功尽绵薄之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它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诞生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服务于世界,是指引当代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论,是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推动一系列重大经济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理论。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理论等领域长期耕耘,并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为了进一步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更好地阐释经济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巩固和深化现有研究成果,不断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出新的理论创造和理论贡献,我们以四川大学“双一流”超前部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为依托,研究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丛书。
丛书的第一集共八本,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主题,分别从“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回顾与经验”“改革开放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变革”“中国四十年价格改革研究”“改革与增长:中国经济奇迹的政治经济学解释”“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对外经济政策调整”“改革开放四十年: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成都的土地改革与乡村振兴”以及“中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四十年:理论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我们还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其他维度进行系统设计。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四川大学学术大师的不断涌现和学术流派的逐渐形成,有助于中国一流、川大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研究学科的逐渐形成。
学术永无止境。该丛书肯定会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恳请各位同仁、读者为我们提出宝贵意见,让该丛书越办越好,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向宇,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金融学会宏观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员。主持研究省级课题3项,参与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各11项,主持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出版专著4部,参编教材2部。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世界经济。
杨松,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文献综述
0.3 主要内容及预计的研究成果
1 改革开放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变革总论
1.1 改革开放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演变的理论分析
1.2 典型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与货币政策演变回顾
1.3 我国经济转型与货币政策演变的历程
1.4 小结
2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总框架的演变
2.1 理论基础
2.2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框架的内涵
2.3 快速增长期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回顾
2.4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框架设计
2.5 小结
3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目标的变化
3.1 理论基础
3.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涵
3.3 快速增长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回顾与反思
3.4 “新时代”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最终目标体系构建
3.5 小结
4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传导机制的变动
4.1 理论基础
4.2 快速增长期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传导机制
4.3 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传导机制模型
5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工具的演进
5.1 传统的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概览
5.2 基础货币投放规律的变化及其工具选择
5.3 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6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进一步改革的风险及稳定措施
6.1 市场流动性风险及其稳定措施
6.2 系统性金融风险及其稳定措施
6.3 汇率和外资不稳定风险及其稳定措施
6.4 利益关系协调阻力风险及其稳定措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展望
7.3 政策建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