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历史·自由: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当代追寻/清华马克思主义文库
定 价:65 元
丛书名:清华马克思主义文库
当前图书已被 4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李成旺 著
- 出版时间:2018/11/1
- ISBN:9787010198576
-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0-0
- 页码:32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作为一项时代课题,要深入诠释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就必须对马克思哲学传统理解范式以及马克思哲学传统研究方法予以全面反思。
《实践·历史·自由: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当代追寻/清华马克思主义文库》立足历史生成的维度,秉承思想比较、文本解读的研究方法,通过揭示马克思哲学超出传统西方哲学的过程、理路与实质,来呈现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及其思想力量。
《实践·历史·自由: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当代追寻/清华马克思主义文库》认为,追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渴望,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诸多流派的共同主题,但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智慧,就突出体现在它超出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和“逻辑在先”思维范式,把哲学探讨的逻辑起点和人类历史展开的现实起点统一起来,指出人类的历史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因而只有通过对生产方式演进规律的科学探求,才能真正找到实现人的自由的途径,这无疑为我们破解“历史-自由”之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本书是一本学术论文集,收录了我自2004年以来独立发表的较有代表性的24篇学术论文。
我于2002年8月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张一兵先生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邹广文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9月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由艾四林先生担任我的合作导师;2011年8月留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至今。自攻读硕士学位以来,我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围绕思想比较视域中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探赜用心尤专、用力最多,本书所辑录的这些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为此孜孜求索的学术历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了真实记载自己学术成长的轨迹,除按照文献最新版本对某些引注作了微调之外,我基本未对这些论文作其他修改,即使有些论文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较为幼稚,我也依然使之以原貌的形式呈现出来。特别是,尽管我始终以敬畏之心沉潜于学术研究之中,但因自身能力所限,这些论文肯定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此敬希方家不吝指正!
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清华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A+”名次。2018年,适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10周年,学院建议每位教授把自己的代表性学术论文辑录成册,并予以集中出版。可见,在资料检索手段异常发达、搜索已刊论文变得轻而易举的当下,学院之所以还要出版这本论文集,显然更多的是基于她“总结经验、继往开来”的使命。因为,集中展示教师们的科研成果,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科研规律、教师成长规律,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术共同体的繁荣与发展。
李成旺,男,1970年10月生,河北平山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主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副主编、北京市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会副秘书长。兰州大学哲学学士(1993年),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清华大学哲学博士(2008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2011年)。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比较等。
独立出版著作有:《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初版,2018年增订版)。迄今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或理论文章累计7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文摘类刊物全文或摘要转载35篇次。
独著《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5年),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8个科研项目。
一、马克思哲学传统理解范式的反思与超越
1.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双重效应
2.马克思哲学传统理解范式的四种表现形态
3.对马克思哲学传统理解范式的超越
二、当代视野下马克思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
1.“价值中立”是否可能?
2.“本体论转向”现象之反思
3.“去语境化”引用与“原理预设”方法再商榷
4.“解释的经验化”与“回归形而上之思”何为?
5.“体系哲学重新建构”再检讨
三、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
1.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发生及其自我困境
2.马克思哲学革命: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和超越
3.马克思消解和超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三个向度
四、追寻自由的三种路径:启示·理性·实践——论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对基督教和康德传统的超越
1.基督教自由意志的开启与上帝救赎观的自我困境
2.康德的理性立法与纯形式自由法则的内在局限
3.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与马克思自由观的超越
五、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对象与超越路径
1.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对象:传统西方五种代表性历史观及其理路
2.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品格及其对传统西方历史观内在局限的揭示
3.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传统西方历史观的五大理论支点
六、消弭“环境决定论”与“意见支配世界”之间的逻辑悖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另一种路径
1.感觉经验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
2.从“环境决定论”到“意见支配世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逻辑悖谬
3.马克思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逻辑悖谬的消弭及其新世界观的出场
七、西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生成历程与基本特点
1.“两个世界”的划分与知识论传统的形成
2.康德的哲学革命与观念论传统的深化
3.西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三大特征
八、对“逻辑在先”的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视界的出场
1.西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实质及其现实困境
2.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超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变革
3.结语
……
九、康德关于自由论题的理路及其现实困境
十、历史唯物主义自由观革命的三重维度
十一、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几个重要问题再省思
十二、自由的追寻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与思想史定位
十三、内在批判:马克思哲学的本真语境
十四、“外史”: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的基础维度
十五、马克思哲学的消极历史评价及其回应
十六、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启示
十七、马克思经典的力量之源与研读方法
十八、完整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方法论思考
十九、历程、效应与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再考察
二十、影响当代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三种前提性因素探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二十一、当代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创新路径
二十二、把握世界四种基本方式的自觉整合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十三、何谓“理性”?“理性”何为?——完整理解“理性”内涵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意义
结语:重释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的三个视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