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素来以有家教而著称于世,我国不仅有数千年传承不弃的重视家庭德育优良传统,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积淀发展成为一种家训文化。这种民间大众教化方式,对中国人成长成才具有永续习染和人格型塑作用,经过反复实践“学而时习之”的家庭教育,它与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一起成为中国人治家教子的育人长效机制。家长们希望后辈子孙世代传承家教思想、遵从家长教诲、自觉践履家训遗规,从而养成不坠家风。这成功地训育出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德性品格。
传承和创新中华家训文化,在探明其精神实质、作用机理及发展演变历史的基础上,应坚持与时俱进,直面现代家庭德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才能提振现代家教精神,创新家庭德育路径;完善现代家训I模式,防止和纠正家教偏颇;树立良好家风门风,治家教子塑造人格;继承家训文化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家训文化传承与创新》将古代家训里有效培育德性人格的理念和方法,接续传承到今天的家庭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推广实施符合现代家庭教育实际与时代要求的家训模式,为现代家庭教育及人格塑造提供理论支持和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素来以“有家教”而著称于世,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传承不弃的重视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积淀发展成为一种传统家训文化。它通过家庭教育的日常训育和生活实践环节,将特定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内化为接受教育者道德品性的同时,还在现实生活中一以贯之地外化为一个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心定力。换言之,家训作为古代社会对中国人成长、成才具有永续习染和人格型塑作用的民间教化方式,经过“学而时习之”的家庭德育反复实践,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普世理想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人治家教子的育人长效机制——家长们殷切希望后世子孙世代传承家教思想、遵从家长教诲、自觉践履家训遗规而逐渐养成的不坠家风,成功地训育出一代代中国人的德性和人格。
纵观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传统家训,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在家庭德育实践中逐步成熟和完善;随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社会化而推延普及民间大众,最终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和普通百姓的生活规范。由于社会地位和家庭贫富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家庭或家族的文化存在着差异,我国历史上最早制作和运用家训来治家教子的人,大多都是皇亲国戚或世家大族,正如学术界多数人所认为的,是周公开启了帝王将相与仕宦家训的先河。即使到了宋代,个人制作和运用家训也只是少数有知识、有地位、有实力的门宦显族之事,普通民众因为无力制作专门家训,往往只能简单地通过口耳相传的祖训遗规教育自己的家人子弟,其中最通用的教育形式莫过于以身示范。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构造,决定了萌芽于三皇五帝而生发于先周时期的家训及其家庭德育活动,原本就是植根于教成于家而行成于国的育人理念,让千千万万个家长念兹在兹、无日或忘。宋代以降,我国传统的文献家训逐渐走出了由少数家庭垄断的处境,由贵族家训时代转向社会大众家训时代。家训的制作者既有帝王将相和社会贤达,也有名士乡绅和平民百姓,不论社会地位和贫富差别多么悬殊,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无不重视家庭教育和对子弟的人格涵养,无不积极地制作家训来教诲家人子弟,也使家训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马建欣,女,汉族,1971年1月生,甘肃庆阳市人。1993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2004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先后主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伦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科研领域涉及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等。近年来,先后在《甘肃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电化教育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甘肃高师学报》《开发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参编《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3部、合撰著作《古代家训培育个体品德探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与资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华家训文化概述
第一节 家训文化探源
第二节 家训文化的精神内涵
第三节 家训文化的德育特质
第三章 家训文化的社会化
第一节 家训文化社会化的历史进路
第二节 家训文化社会化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 家训文化社会化的实践范式
第四章 现代家训文化乱象
第一节 重智轻德的目标偏误
第二节 溺爱少教的励志错失
第三节 家教凌乱的实践迷途
第四节 家风范导的作用消解
第五节 大家小家的价值冲突
第六节 另类家训的负面侵蚀
第五章 家训文化创新路径
第一节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提振现代家教精神
第二节 树立良好家风门风 治家教子塑造人格
第三节 完善现代家训模式 防止和纠正家教偏颇
第四节 借鉴传统家训经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附录
附录一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创新访谈提纲
附录二 《颜氏家训》传承与家教创新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