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关于香港电影史的著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探讨20 世纪30年代的电影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聚焦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制片机构、类型及电影现象的考察分析其内涵。第三部分剖析电影史上重要的且未获得足够重视的电影类型、作者及其他重要问题,力图丰富我们对于香港电影史的认识。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新的观念、史料和方法对电影史做出新的阐释。本书的大多数章节,都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撰稿者深入挖掘第一手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厘清了很多重要的史实。
苏涛,电影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华语电影历史及批评,著有《浮城北望》(2014,北京大学出版社),译有《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2011,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傅葆石,历史学博士,著名历史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中国史、华语电影史等。主要著作包括《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前言
第一部分 重访早期沪港关联
关文清在沪影事考(1920—1923)
方言、声音与政治:薛觉先与粤语电影《白金龙》
电影教育化改造的华南困境:论战前香港的电影清洁运动(1935—1936)
初探战前香港电影清洁运动的理论建设
第二部分 冷战与香港电影的文化政治
香港国语电影的黄金时代:“电懋”“邵氏”与冷战
在历史的漩涡中前行:岳枫与战后香港电影
战后香港粤语片的左翼乌托邦:以“中联”改编文学名著为例
商业与政治:冷战时期香港左派对新中国戏曲电影海报的再创造
第三部分 类型、作者与文化想象
战后上海和香港的黑色电影及与进步电影的相互关系
《茶花女》与香港文艺片的基调
原真性、传承、自我实现:香港武侠电影中“训练”的意义
“儿女情长”的新旧感觉:易文影片“趣味”考
主要参考文献
撰稿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