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的三个365天,发电厂、垃圾场、矿山、冰川以及河道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些让我深刻体会了基层生态治理的艰辛,也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写作的初衷本是记录基层生态环境工作和生活,我每天都会写工作日志,前往现场时都会拍下照片。工作结束时翻看自己的工作笔记已有6万余字。我将这些文字发送给生态环境部的领导和同事,也将一些内容分享给“援友”和家人。他们觉得这些文字记录得很翔实,很有意义,希望我写下去,鼓励我将文字出版成书。不断记录和反复修改的过程也让我不断思考: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如何成为百姓的福祉?山水林田湖草如何协同系统保护?环境政策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带着这些问题开展工作,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探寻答案。
眼前还是2017年7月30日在北京首都机场专机楼等待登机前往新疆乌鲁木齐开启援疆的景象,转眼援疆工作就要进入一千天,这是我人生中充满挑战,又极其充实的三年,如同一叶绿舟划向心灵深处。三年间,经历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分管了乌鲁木齐市的水、气、土等工作,参加了“访惠聚”“结亲双覆盖”,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援友”和基层环保工作同事……很多画面像是就在昨天,却已过了万重山一般。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体验了漫长的寒冬,在-25℃的冰雪中在哈萨克族亲戚家的土炕上,在反复的温差变化中期待春天的到来,在雪山脚下享受夏天热辣的太阳与秋天高远的天际,体验在一天内穿越四季的惊异。在这里,感觉到了自己走出温室和舒适区的成长与坚强;看到了人生的风景和前进的方向,心灵得到滋润;体会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生态环境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体验了基层维稳和值守的艰辛与坚持;感悟了西北边陲长治久安对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意义;坚信“一带一路”为西部带来的美好前景。
援疆的三个365天,发电厂、垃圾场、矿山、冰川以及河道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些让我深刻体会了基层生态治理的艰辛,也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写作的初衷本是记录基层生态环境工作和生活,我每天都会写工作日志,前往现场时都会拍下照片。第一年工作结束时翻看自己的工作笔记已有6万余字。我将这些文字发送给生态环境部的领导和同事,也将一些内容分享给“援友”和家人。他们觉得这些文字记录得很翔实,很有意义,希望我写下去,鼓励我将文字出版成书。不断记录和反复修改的过程也让我不断思考: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如何成为百姓的福祉?山水林田湖草如何协同系统保护?环境政策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带着这些问题开展工作,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探寻答案。
援疆第二年,我带着工作日志手稿请专家指导,编辑认为文字感情饱满,但要转变语言风格,散文更加适合。于是我找来国内外散文集并从其中找感觉。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像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明明想往左拐,车轱辘却是偏右,全身较着劲。白天上完班,深夜写作,有几次想放弃,心想:干嘛要折腾自己?但是想起大美新疆的山川湖泊,想起日夜奋战在一线的环保铁军,想起那么多满身本领、热情奉献的“援友”,想到这难得的人生经历,于是,我在值班的深夜、假期值守还有春节假期都加紧写作。
每写完一篇文字,我就将其发给父母、“援友”和同事,请他们指导、修改,并吸收采纳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在此深致谢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每一条回复都是莫大的鼓励,使我在边疆的日夜感到温暖。妈妈是资深编审,认真核改文字,经常催问稿子写得如何。爸爸写了一辈子文章,如果他回信说可以了,我就开始新一篇的写作;如果他专门打电话说不要急慢慢写,那就要返工了。我不断写,不断改,拍照片,画插图……最后,完成了十四篇生态散文。
黄淼,女,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毕业,环境经济学博士,就职于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是第九批中央和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2017年7月,挂职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局(原环境保护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先后分管乌鲁木齐市水、气、土环境治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科技,以及宣传、党建、工青妇等工作。
援疆之前,曾负责中国哈萨克斯坦环境合作,参加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环境保护合作分委会、“一带一路”绿色建设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中哑地区环境合作。
出版专著《区域环境治理》。
初识新疆
夏之天池水
秋之阿勒泰
冬之大峡谷
春之北京路
初心
报名
出发
八楼
迎宾馆
督察
迎检
检查
慰问
整改
“良币”与“劣币”
“回头看”
一号冰川
一号冰川在哭泣
水源地划分
伊犁鼠兔和乌拉泊古城
柴窝堡湖
去柴窝堡湖的路上
水去哪里了?
湖的“病”该怎么治?
乌鲁木齐的天门
蓝天保卫战
一直在战斗
只能变好
……
清洁能源
绿色林海——可可托海
额尔齐斯河
乌伦古湖
巡河
“一带一路”
伊犁河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心中故乡不说再见
后记
附录1
附录2
附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