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重返丝绸之路,诗里流淌唐诗唐乐。
诗人彭志强历时两年考察,足迹遍布九省,沿着琵琶、箜篌、觱篥等唐朝宫廷乐器的音踪和胡旋舞、剑器舞、霓裳羽衣舞等丝绸之路上的舞迹返乡,完成了他用新诗回望唐朝诗歌、音乐、舞蹈、石刻四重奏之作《二十四伎乐》。
和行走考察杜甫诗踪一样,本诗集中的《将军令》是诗人用脚步探秘出的晚唐五代前蜀皇帝王建传奇人生的长诗。长篇组诗《风吹永陵》侧重解密中国地上皇陵永陵的前世今生。长篇组诗《二十四伎乐》精心解密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唐朝宫廷乐舞石刻浮雕,以及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催生前蜀宫廷乐舞的历史谜团。
这是一部围绕“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创作的解密西域汉唐乐器舞蹈的现代诗集,《二十四伎乐》对研究唐朝宫廷乐器、舞蹈、石刻,以及唐朝音乐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解密前蜀皇帝王建传奇一生
解密中国地上皇陵永陵
解密唐末五代前蜀宫廷乐舞
《二十四伎乐》,用新诗回望唐朝诗歌、音乐、舞蹈、石刻四重奏之作
最近几年,我都在纸上重返丝绸之路,并借助这条路上的唐诗之光创作了诗集《二十四伎乐》。行走考察这条由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实际上也是我沿着唐朝宫廷乐器的足迹返乡,探究唐诗的辽阔边疆。其间,音乐气息浓厚的一首首唐诗如同我探访“一带一路”多个诗歌通道的通行证,不断延展着我的眼界,不断滋养着我的新诗,不断生发着我的想象力。对我而言,用诗集《二十四伎乐》回望“一带一路”,就是诗歌与乐舞的携手返乡。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一带一路”所指的陆上丝绸之路,如果带上唐诗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凉州、酒泉、敦煌进入西域诸国,我以为如此到达的终点罗马,才是真正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罗马。因为这条丝绸之路,连接着来自中国丝绸、瓷器、诗歌的辉煌。尤其是吸纳西域乐舞而孵化的《琵琶行》《长恨歌》《霓裳羽衣舞歌》(一作《霓裳羽衣歌》)等脍炙人口的唐诗,将中国的诗与歌合体、壮大,远播世界各地。事实上,代表中国诗歌巅峰的唐诗,也是世界诗歌的“珠穆朗玛峰”。我的纸上丝绸之路,主要是考察曾经盛行于唐朝宫廷的琵琶、箜篌、觱篥、羯鼓、铜钹、贝等西域乐器生存的土壤、迁徙到中国的发展,以及它们催生的唐朝音乐诗篇背景。之所以要以诗歌的名义去寻根乐舞的故乡,是因为成都永陵博物馆石刻浮雕“二十四伎乐”,这24个蜀官乐伎以及她们手中的乐器正源于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她们将唐音托付终身于石头,至今存在了1100周年,成为全国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宫廷乐队石刻浮雕。某种意义上说,成都在唐朝便是音乐之都、诗歌之城,就因为这些来自西域诸国的乐器,早就让成都人的骨子里有了诗的情怀和音乐细胞。吉狄马加说,成都是诗歌与光明涌现的城池。雷平阳说,成都是用诗句筑起的城郭。他们有一个相同的指向:成都,诗意淋漓之城。而成都历史上的很多名诗,还多跟音乐有关。比如诗圣杜甫在《成都府》《赠花卿》两首诗中书写的“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就是成都作为唐朝“音乐之都”的诗意收藏。到了王建于907年在成都建立的前蜀王朝,所奏宫廷乐舞更是盛况空前,可以直追唐玄宗引领的盛唐气象。
彭志强,1977年生于四川南充,现居成都,供职于成都商报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新时代诗歌高级研修班”学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研修班”学员。致力于研究杜甫诗踪、李白诗踪、唐朝宫廷乐舞史。
著有杜甫踪迹史诗歌传记《秋风破》,长篇历史散文集《蜀地唐音》,以及成都文博地理诗歌三部曲《金沙物语》《草堂物语》《武侯物语》,有“文物诗人”“行吟作家”之称。
曾在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传奇中国节·端午节》中饰演杜甫,被中共巩义市委、巩义市人民政府授予“杜甫文化推广大使”。曾获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第三届“李杜诗歌奖”、《北京文学》2018年度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