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姜云川电影之路/中国电影艺术家传记丛书》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电影艺术家传记”项目中的一部,记述从1942年姜云川在延安投身革命开始的艰苦奋斗的电影之路。书中姜老分析总结每一部纪录片的创作实践,有他自己的书写,也有记者的访谈,既有电影言论,又有采访随笔,既有国内的人文地理探索,又有国外考察的见闻。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奉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姜云川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科科长、编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主编、副总编辑。编辑的《红旗漫卷西风》获1950年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荣誉奖、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长纪录片二等奖;《大西南凯歌》获1950年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荣誉奖、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长纪录片三等奖;《伟大的土地改革》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长纪录片二等奖;《永远年青》获1954年文化部“好、快、省”奖;《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1958年被《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联合评选为“受欢迎的纪录片”;《亚洲风暴》获1962年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短纪录片奖。
《光影流转:姜云川电影之路/中国电影艺术家传记丛书》记述姜云川的艰苦奋斗的电影之路。
一切始于延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一片丘陵沟壑之间的故事,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走向。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延安。延安吸引了一批批理想青年冲破封锁线冒死投奔。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学习,保卫政权、发展友谊、建立影响。在延安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不久成为建设新中国的脊梁。他们后来虽然大多离开了延安,但终其一生都在呼应着延安精神的感召。
88岁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原副总编辑姜云川,就是一位典型的“延安青年”。他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八路军战士,到成为《解放东北的最后战役》《延安生活散记》《纪念白求恩》《南泥湾》《红旗渠》《黄河万里行》《新的长征》等著名新闻纪录片的编导,其人生的转折点完全发生在延安。
往事从未尘封。老人清晰的回忆,把我们带回到流淌的延水河畔。
一本“红色”笔记本
从1942年春到1946年,姜云川在延安生活了5年。
当记者询问姜老,延安时代留下了什么纪念品时,他想了想,从里屋捧出一本近乎“文物”的簿册。延安生活的艰苦与愉快,都凝结在这本珍藏了70年的笔记本中。
打开扉页,看见一个淡淡的铅笔字“姜”。记者小心地轻翻内页,这本笔记本与一般笔记本的不同之处立刻跳了出来。第一个不同,它特别“挤”,每一页都写满了字不说,字还特别小,一点边角都不留,其实这本笔记本的内容早已“超载”,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有横着记的,有竖着记的,还有夹花儿记的,看起来也要颠来倒去;第二个不同,它特别“讲究”,虽然密密麻麻,但看得出来记录者在用管理报纸版面的思维安排每一页的布局,显得满而不乱,时不时还有用圆珠笔画的风景插图,翻阅起来格外美观;第三个不同,它特别“杂”,细看内容,不仅抄写着政论文、诗篇,还有代数题、几何题、歌谱,以及姜云川的学习心得、生活日记、自己写的诗文等;第四个不同,它特别“花”,钢笔、铅笔、圆珠笔全上阵了,有的段落开头是蓝色笔写的,下一段就变成红色的了;第五个不同,它“保养”得特别好,尽管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多次迁徙,笔记本的纸张早已脆若蝉翼,色泽也被岁月侵蚀为黄色,但其规整,清晰,没有一张缺页,没有一处污渍。由此看来,主人是多么珍爱和呵护它。
姜老揭开了这本笔记本背后的故事:党中央为了鼓励识字班甲组的一批学员,派专人到国统区用黄金购回一些白色新闻纸,用这些新闻纸做成了笔记本,给每位学员发一本。在延安,物资的匮乏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不仅缺纸少笔,连墨水都常常供应不上。那些“红色”的段落并非红墨水写就,而是红药水。
“一到墨水断了‘档’,我就跑到医务室去,央求大夫给我的钢笔灌上一点俗称‘二百二’的红药水。”姜老笑着说。
为了报答组织的培育,姜云川学文化的决心比别人都要大,下的功夫更深,进步也更显著。早在从“人、工人、农民、八路军、打日本”一笔一画学起时,他就找到了警卫队的指导员武天真,和他结成干部战士“一对红”,把他当自己的业余老师。“我们约定: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雷打不动教我5个汉字。我保证:不管多忙多累,也要把5个汉字学会。并且做到会写、会认、会用,随时接受测试、检查。”升人“甲组”班后,姜云川成为总政治部黑板报的特邀通讯员,又在总政军报编辑陆地、宋养亮的鼓励帮助下,在全军大报《子弟兵》上发表了三四篇特写文章,得了一个“小文化人”的响亮外号。
由此,姜云川被破格提升为延安电影团(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全名“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的团员,开启了从影之旅。
一支钢笔点燃记者梦
1923年农历重阳节,姜云川出生在华北明珠——白洋淀边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的姜云川给本村地主家割草放羊,长到十来岁了,没进过学校一步。他渴望读书,可是一墙之隔的世界离他太远。他回忆说:“有一次我放羊回来,趴在学校矮墙上看人家的孩子拍皮球、推铁环,正看得高兴,被学校管事的一把拽下来,狠狠往墙角一摔,让我滚蛋。我只好爬起来,背上打猪草的筐子,赶起羊群走了。”
195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分为二,以拍新闻纪录电影为主的队伍分编成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影厂),从苏联拍摄《苏联农业机械化》和《苏联集体农庄生活》回来的姜云川被任命为总编辑部副总编,主管纪录片创作和新闻纪录片的编辑编导。 姜云川的个人命运跟随着时代的浪潮时疾时缓,时暖时寒。在“大跃进”洪流中,他带领一个摄制组,东奔西走,苦干一年,完成23部长短纪录片,相当于一年完成了三年的任务,“多快好省”地拍出《山区的春天》《沸腾的广西》《领袖和我们同劳动》等一批优秀影片。到苏联专家撤返、我国发展建设遇到困难的时期,新影厂又拍摄了大量克服万难、发扬延安精神的影片,如《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胜利油田》《延安生活散记》《中国工农红军生活》,等等,为鼓舞人民的信心燃起新的激情。《战斗的古巴》《坦赞铁路》《非洲之角》《万隆会议》《亚洲风暴》等一批反映中外友好往来的影片也在同期拍成。
“文化大革命”中,姜云川不可避免地成了“黑帮走资派”。大儿子被送到东北劳改农场;大女儿还不到15岁就被强行送到东北建设兵团;8岁的小女儿和6岁的小儿子被送到托儿所,不管什么节日,都不准回家,更不准父母探视……这比姜云川本人被关牛棚、挨批斗、刷厕所、游厂游街更令他锥心痛楚。
还是纪录片“解救”了这一家。1969年初,经周恩来总理点名,新影厂接到拍摄纪录片《红旗渠》的任务。这不是谁都能拍的,军宣队想到了姜云川,因为他曾参与《人民公社万岁》的拍摄,了解“引漳人林(林县)”的相关资料。久违的“老姜同志”的称呼又响在姜云川耳边,他连夜拿到了久别的编导证、副总编辑证,第二天就来到河南林县,看到已经阔别了近十年的红旗渠,重返钟爱的新闻纪录事业。
在林县,摄制组又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拍完了红旗渠总干渠加宽
《红旗渠》制成后,立即轰动大江南北,许多外宾来林县参观。1974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带队去联合国大会,带去了十几部反映中国现状的影片,放映的第一部中国影片就是《红旗渠》。
紧接着,姜云川又拍摄了向国庆25周年献礼的《黄河万里行》。影片于1973年完成,却一直无法问世。“我们拍了许多黄河两岸的巨大变化中的新人新事,对一般的政治运动就有些忽视,如‘批林批孔’就没有涉及,为此‘四人帮’百般刁难,审查未通过。”姜老幽默地说。直到“四人帮”被抓,才准此片发行,此时《黄河万里行》已由新闻片变成为一部历史片。
离休前,姜云川怀着极大的热情,恋恋不舍地拍摄了最后一部影片《新的长征》。“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中国重走光辉大道,我知道还有很多重大事件需要宣传,我们厂也会有许多纪录片需要拍摄,但我已经到了离休的年龄,必须让出岗位,为新同志让路。”姜老将精力转向了研究和发表回忆文章。他的许多亲身经历和翔实的回顾,为中国新闻纪录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军事、考古、社会发展、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回顾一生,姜云川自感光荣。“我原是个目不识丁的穷孩子,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居然当上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和副总编辑,自己拍摄过几十部长短纪录片,和同志们一起拍摄了近干部纪录片,这些影片串联起来,就是新中国的历史画卷。我感谢党给了我一个既艰苦又幸福的工作岗位。”
老兵不老,88岁的他,仍然是一位坚定、乐观、蓬勃的“延安青年”。
姜云川,新闻纪录电影编导,河北雄县人。1923年生,1938年加入八路军,1940年任总政记者团通讯员。1942年赴延安,在总政治部警卫队工作。1945年入延安电影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编辑《民主东北》之《解放东北的最后战役》《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等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科科长、编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主编、副总编辑。编辑的《红旗漫卷西风》获1950年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荣誉奖、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长纪录片二等奖;《大西南凯歌》获1950年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荣誉奖、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长纪录片三等奖;《伟大的土地改革》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长纪录片二等奖;《永远年青》获1954年文化部“好、快、省”奖;《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1958年被《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联合评选为“受欢迎的纪录片”;《亚洲风暴》获1962年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短纪录片奖。
代序:在延河深处也能炼成“黄金”
——《文汇报》专访姜云川
上篇
我的抗战故事
难忘延安
回忆延安时期的苦与乐
——以在延安发表的三篇文章为记
我和延安电影团的故事
从延安到兴山
——电影团搬家日记
回忆“东影”青年团
编辑《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与调回北京
追忆新闻特号《朝鲜西线大捷》
参与拍摄《苏联农业机械化》《苏联集体农庄生活》
党校学习
一部有特殊意义的影片
——纪录片《领导和我们同劳动》的摄编经过
拍摄《红旗渠》
《黄河万里行》摄编随笔
巴黎见闻
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
科隆纪行
下篇
1981年“新影”创作概况
谈“精思”
——《老北京的叙说》的成功与不足
漫谈纪录片中的人物
对“希望”的希望
——谈《田野的希望》的成功与不足
采自丛林的花朵
——简评《为民族生存而战》
姑娘们的心
为老故事频道叫好
老师民野先生
不该被遗忘的人
——回忆电影教育家白大方同志
“十月一日”随想
中国境外的“中国”
一附录一
姜云川简介
终生难忘的往事
——记参加大型军事纪录片《解放东北的最后战役》
剪接工作
后记
在延河深处也能炼成“黄金”
——《文汇报》专访姜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