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为指导,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历史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阐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取得的巨大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农稳安天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在稳固农村根基上有重要作用,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书的特点是,在对国家宏观层面的思想道德建设文献、政策进行梳理和弘扬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在掌握大量案例、数据的基础上,阐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后描绘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的方向,明确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与思路,这对于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开创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终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因而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总序
改革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率先开始了一系列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改革。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被称为“启动历史的变革”。
中国农村改革自1978年安徽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历经40年,敢闯敢试,波澜壮阔,影响深远,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978年至1984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启动阶段。农村改革从改变基本经营制度开始,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逐步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成为自主经营的生产者,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985年至1991年是农村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探索阶段。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逐步确立,农村改革进入探索市场化改革阶段,改革重点主要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产业发展等方面。
1992年至2001年是农村改革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和10月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农村改革由此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在调节农产品供求和资源配置等方面逐步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2002年至2011年是中国农村全面综合改革阶段。这一阶段农村改革的突出特征在于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国民经济整体格局下,聚焦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抓手,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总序中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关键领域、重大举措和实现路径,是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重要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对深化农村改革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17年中共十九大以后,启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改革进入向纵深推进阶段。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性领域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体系。这五大领域的改革,对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制度体系,具有“四梁八柱”的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巨大变化,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农村改革在促进增产增收、解决吃饭问题和贫困问题等方面的效果极为明显。1978年至2017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3400多元。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当时的贫困线标准为100元/(人·年))为2.5亿人,贫困发生率为30.7%;到2020年,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农民的公民权利得到实现,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极大调动,农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农村改革发展40年,经验很多,主要有下面五条: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二是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关系,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三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农业规律、经济规律;四是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个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五是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我国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高度重视下面几个问题。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第一,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大的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和本位。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要坚持土地集体所有。
第二,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在动态中稳定农民的家庭承包经营权益。
第三,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集体经济是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构建集体经济治理体系,形成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要按照分类有序的原则推进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任务,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我国的农业经营目前主要以小农形式存在,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5日在安徽省小岗村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难以建成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改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时间和条件,不可操之过急,很多问题要放在历史大进程中审视,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他多次强调,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农民失去土地,如果在城镇待不住,就容易引发大问题。这在历史上是有过深刻教训的。这是大历史,不是一时一刻可以看明白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能忽视了普通农户。经营家庭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仍占大多数,这个情况在长时期内无法根本改变。由于小农户将长期存在,在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实践中需要探索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问题,准确把握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
中国农村改革经过40年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的农村改革仍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农村发展水平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体水平。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农村改革的初心,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终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8年9月
王双印:男,1968年生,历史学博士。先后在吉林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现任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点学术带头人,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共计6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要刊物如《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江西社会科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书籍有:《桎梏中的生存―——明帝国》(专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红军史》(参编,青岛出版社2006年出版)。获得国*级学会奖1等奖1项,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2013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教师,2015年被评为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目录
第一章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1
第一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回顾2
一、“道德”的释义3
二、“思想道德”的内涵11
三、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回顾15
第二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特点26
一、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担负新的历史使命26
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呈现多样性的趋势28
三、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呈现传统美德与新的道德观念
相融合的态势30
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更严峻的挑战31
第二章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成就37
第一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38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9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4
三、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51
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0
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6
第二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73
一、大力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指导农村发展方向73
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倡导社会新风尚81
三、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87
四、创新培育路径造就新型农民94
第三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102
一、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102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105
三、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07
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111
五、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14
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118
目录中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第三章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121
第一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22
一、封建思想残余仍然存在125
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132
三、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135
四、农村基础文化设施落后141
五、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145
六、农村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150
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后劲不足155
第二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160
一、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有限,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偏低161
二、农民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166
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实力度不够,农民文化生活贫乏169
四、农村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产生
负面影响174
五、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179
六、乡村社会治理不力,干群关系不和谐185
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189
第四章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路径197
第一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物质基础198
一、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199
二、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村经济健康稳定
发展202
三、完善农村用地确权制度与农业补贴政策,稳定农业生产206
四、改善基层就业环境,繁荣农村经济210
第二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夯实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的基础工程217
一、加大投入力度,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物质保障218
二、贯彻好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221
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226
四、培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229
第三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233
一、大胆创新,创造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
产品234
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237
三、充分利用农村网络占领思想舆论阵地,宣扬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40
四、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45
第四节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思想道德
建设提供人才支撑249
一、采取措施加大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250
二、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知识分子及模范人物的作用253
三、带动全体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257
第五节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高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效率260
一、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作用260
二、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作用268
三、依法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保持良好的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秩序271
四、建立和完善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为农村思想道德
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73
五、建立健全激励与创新机制,有力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276
结束语279参考文献282后记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