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条大河,自北边的丘陵蜿蜒淌来,挤过层层梯闸,绕着凤凰堌堆流连小半圈后,扭头南去。因这条河为历代南北漕运要道,所以,当地老百姓都叫它运粮河。
凤凰堌堆原名擂鼓墩。混沌初开时,墩的周遭地势低平,烟笼雾绕,云蒸霞蔚……后来,黄帝与蚩尤在这里对峙。为壮军威,黄帝派人到东海流波山捉来怪兽——夔,将其皮剥下制作大鼓八十面,将西边雷泽的雷兽捉来,从它们身上抽出最大的骨头当鼓槌,黄帝还命人筑擂鼓墩一座。
在擂鼓墩上,夔鼓一敲,声震八万寻;连续敲打,声传三千八百里。黄帝与蚩尤拼杀时,命人合击八十面夔鼓,其势惊天地泣鬼神,地动山摇,士气大振,直杀得蚩尤丢盔弃甲,败走涿鹿。
黄帝大军撤离后,擂鼓墩成为祭祀死难勇士的祭台。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擂鼓墩方圆数丈内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嘉木芳草,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其中的梧桐树柯繁叶茂,遮天蔽日,枝杈上常有青、红、绿、蓝、紫五彩绚丽的珍禽飞来栖息,亦不乏凤凰盘旋翱翔,筑巢繁衍。
纷至沓来的丹鸟,衔来了中原的黄土、南方的红土、北方的黑土、东方的褐土、西方的灰色土,擂鼓墩日渐增高增大。
“凤凰灵鸟,实冠羽群。八象其体,五德其文。附翼来仪,应我圣君。”(《山海经》)凤凰来仪,是为祥瑞,凤鸣雏吟,更觉稀奇难得。
此事惊动了官府,在墩顶按照两仪、四象、八卦之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观音堂。万木丛中,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描绘出一道旖旎的风景线。夕阳西照时,楼台亭阁,金碧辉煌。“凤墩夕照”遂成为当地八大景观之一。久而久之,擂鼓墩的称谓被凤凰堌堆所替代。与凤凰堌堆相距不远的城池也博得了一个雅号——凤仪。
凤仪,运粮河穿城而过,一河两岸,南船北马,舟车云合,成了襟带四方的水陆要津,经济日隆,文化日盛。
经过上万民工一个冬季的挖掘,清冽的运粮河水顺着宽敞的新河道,傍凤仪城顺流而下,直奔水天一色、烟波浩渺的琵琶湖。
已经是星期三了,上周末回家取干粮的溜溜旦儿还没有返校,班主任安排石一凡去九女寨他家看个究竟。
石一凡,乳名小石头,个儿不高,身膀骨却很宽,紫赯的面庞,是从小受湖水映射留下的印记;消瘦的面庞,凸显的两颊,是那个灾难深重的岁月留给几乎所有凤仪人的特殊标志;他的眉毛又黑又长,一双习于探寻的眼睛,轮廓分明的嘴唇,所透出来的刚毅气息,与他只有十五岁的年龄不太相称;他穿着一件紫花布做的对襟夹袄,白粗布染黑了缝制的挽腰裤,这身过于老旧的装束,也显得与他的年龄极不协调。
小石头取道凤凰堌堆,晌午时分,来到溜溜旦儿的家。门虚掩着,“吱吱呀呀”的开门声惊动了正在屋当门拆棉袄的溜溜旦儿他娘:
“谁呀?”
“婶子,是我,石头。”
自打考入跃进中学后,溜溜旦儿便与小石头成了好朋友。到了星期六,有时小石头约上溜溜旦儿,一块儿到他家石马滩去逮鱼;有时溜溜旦儿约上小石头,去凤凰堌堆上掏鸟蛋。
看到石头来了,溜溜旦儿他娘连忙把那件拆得烂乎乎的棉袄卷了起来,放到床上靠墙的地方,接着拍了拍沾在身上的棉絮和线头,随后迎了出来。
“婶子,溜溜旦儿几天没上学校去了,郝老师不放心,打发我来看看。”
“上星期六,溜溜旦儿回来,路上就觉得头晕,一进大门就实扑扑地摔倒在门里边,头也被地上的石头磕破了。这几天,我光想托人给学校捎个信。石头啊,春忙,哪有人得空进城啊!”
石头与溜溜旦儿他娘说着话,已经来到了溜溜旦儿的床前。只见溜溜旦儿头上缠着几重白布带,脸色煞白,有气无力地蜷在狭窄的旮旯床上,鬓角渗出的血水已在白布带上凝结成紫黑色的斑块。见石一凡进来,溜溜旦儿仅用眼神打了个招呼,便似睡非睡地躺在那儿不动了。
“乖乖来,像恁俩这个岁数,正是能吃饭长个子的时候,可整天价地瓜、胡萝卜、甜菜渣什么的,大人吧,还能将就着过,可恁小孩子家怎么能受得了啊!”溜溜旦儿他娘说完,深深叹了口气。
说着话,溜溜旦儿他娘为石头烙了一个熟地瓜捻碎后和着玉米面的大饼,端上一碗白汤。饿了吃糠甜如蜜,跑了整整一个上午,石头又累又饿,早就饥肠辘辘两眼发黑了。不一会儿便把烙饼吃去了大半,白汤也足足喝了两碗。吃过午饭,石头告别了溜溜旦儿和他娘,匆匆赶回学校。
九女寨离学校近二十里路。轻风拂面心神醉,馨土扑鼻脚步轻,小石头疾步行走在新修的运粮河大堤上。
河两边的村庄渐渐多了起来,农田里稀稀拉拉的彩旗飘拂着。社员们正忙着疏浚渠道,准备春灌,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时兴歌曲,在空中回荡着:
公社是颗红太阳/社员都是向阳花/花儿朝阳开/花儿磨盘大/不怕风吹和雨打/我们永远不离开她啊……
小石头绕过凤凰堌堆,到达凤仪城西门外的关公渡口时,日已西垂。
到河西岸参加植树活动的红旗中学的一百多名师生,一路走来。到了关公渡口,同学们回家心切,纷纷拥上渡船。一个戴着眼镜、身着中山装罩衣的中年人声嘶力竭地劝阻着,学生们还是前推后拥争相登船。不大的渡船,一下子上去了三十多人,船工依仗着娴熟的使船本领,也没多阻止,便拽上渡索向河对岸驶去。
人怕横祸,船怕横浪。船到河心,一阵顺河风袭来,渡船开始摆动,学生们慌了手脚。
船工疾呼:“不要动!不要动!”
船工一边大声疾呼,一边试图掉转船头,使渡船顺水顺风,但已无济于事。船往左边倾,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往左拥;船往右边斜,学生们又身不由己地往右挤,顷刻间人仰船覆,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响彻河谷。
正在堤上急急赶路的小石头听到呼救声,先是一怔,接着便像离弦的箭一样直奔渡口。
小石头出生在琵琶湖北端的小岛石马滩上,从小练就了一身泅水的过硬本领。他边跑边脱掉夹袄,顺手扔在河堤斜坡上。越过河滩,一头扎入清冷的河水中。
小石头在河水中左右搜索,不一会儿便挟着一个男生的臂膀,将他拖到岸边。这时循着呼救声赶来的百姓,会水的全跳入河中救人,不会水的在岸上接应。波浪拍打着岸坡,溜光湿滑,小石头铆足全身力气,一连几次都没能将那个男生推举上岸,滩地的众人慌乱中扔来一根麻绳,小石头用麻绳将那学生捆绑好,上边拽,下面推,终于把人拉上了河滩。
落水学生被拽上岸,精疲力竭的小石头松了口气,一下子滑落下去。岸上的人见状,忙将手中的旗杆伸过来,当小石头再次露出水面时,岸上的人疾呼:
“快快抓住旗杆!”
“快抓住旗杆上来!”
小石头这才死死地抓住旗杆,硬是被拖上了岸。
俗话说“春扎骨头秋扎肉”,说的就是春秋天河水寒冷,更何况小石头只是一个刚满十五岁的孩子呢!小石头被拉上滩地后,两眼仍下意识地注视着河面,忽然在渡口的下游,隐隐约约有一个黑影闪了一下,接着不见了。小石头立马意识到还有人没有被救上来,一个猛子又扎入水中。
春寒料峭,河水刺骨,小石头在摸索中渐渐感到吃力,正欲浮出水面,眼前一个人影迅疾掠过。小石头断定这个落水者是“属秤砣的”,顿时铆足了力气,憋足了劲,在黑暗中继续搜寻着。
不一会儿,那个黑影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似乎是个女生,小石头向前一把抓住了那人的头发,拖着她向岸边游去。到了岸边,只见那女生散乱的头发遮掩了发青的面庞,意识似乎已经模糊,紧急赶来的医生,立刻对她进行了心肺复苏。
救下那个女生,小石头浑身松软了下来。他立刻被人们架到一个民工住过的地窝子里面,这地窝子周围是用黏土筑成的矮墙,能避风挡雨。
那个戴着眼镜、身着中山装罩衣的中年人将小石头湿漉漉的背心脱下,放在矮墙上,将自己的小棉袄脱下盖在了他的身上。一会儿,小石头苏醒过来。中年人看到苏醒后的小石头,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急切地问道:“小同学,你是哪个学校的?叫什么名字?”
见小石头没有回答,中年人又接着问道:“小兄弟,你是哪个庄上的?”仍然没有回声。
沉默了好一阵子,小石头终于说出了一句话:“过路的。”
中年人似乎觉得再也问不出什么,很失望。小石头看看天色已晚,被救上岸的溺水者全送医院抢救去了,人群也渐渐散去,他站起身,向中年人深深鞠了一躬,找到自己的夹袄,疾步向学校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