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喂饱家庭好气氛的,同时维持家庭稳定的生活节奏。
“为什么您总能够保持稳定?”
“是因为我想要稳定,因此采取有益的行动以保持我自己想要的稳定。”
在《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我的工作是母亲》里,台湾最畅销亲子作家蔡颖卿(Bubu)老师向我们叙述了四十七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分别关于定·静、做、学习、向前、爱·责任、珍惜、筑家,为孩子示范和带领一种定静安详的生活。母亲的工作多而杂,只有在“静”中,才能深刻体会家庭生活的重要;母亲的工作是“在生活中修行”,无论是服务家人、工作或自己,“做”永远让人感到最愉快、最扎实。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蔡颖卿老师说:“‘我的工作是母亲’或说‘好好当母亲是我的工作’这几个字,仍然是我对亲子关系最深刻的自许;也是如今我对身边年轻母亲们的鼓励与真心的叮咛。”愿天下的母亲:有稳定自己的力量,在生活的细节里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爱在代代中传承。
☆一位母亲的安家札记:母亲是家庭中的“定海神针”,稳定一个家的气氛与节奏。母亲定静安详的生活态度能给孩子稳定自我的力量;母亲“做”的行动力能为家人创造愉悦……希望所有的年轻妈妈们都能用自己的双手与心意安定一个美好的家,培养出丰富的自己与孩子。
☆ZUI美好的教养方式:在生活中修行——蔡颖卿说,她和两个女儿所受过的最好的教育全部都在生活里。她的教育方式,有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是,她把对生活的美好的感受力融入到教育里,在生活的实作中,在每一个日常的作息里,衣、食、住、行、知、乐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亲子共习的域所。
☆蔡颖卿“好好生活就是教育”的教养美学观正逐步掀起热潮:目前蔡颖卿的教养美学著作已出版4本,《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 蔡颖卿 爱与智慧的对谈》《妈妈是永远的老师》《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安定的妈妈有力量》,豆瓣评分高、读者美誉度好,育儿kol、阅读社群、亲子类大号自动自发地领读、推荐。十点读书、凯叔讲故事、果妈阅读,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金韵蓉、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永新、百万育儿名博王人平、育儿名博渡渡鸟等都有推荐。
☆繁体版甫一出版,即长据台湾诚品、博客来畅销书排行榜:在台湾有超1000万人浏览过她的教养与生活博客,在她的带动下,很多年轻父母将对孩子的教养贯穿在日常的生活习作中,对他们来说,蔡颖卿已经成了她们在教养方面的精神导师。
推荐序/在行动中学习
亲子教育工作者 邓美玲
我跟外甥女说,Bubu阿姨要出第三本书了。她纠正我说:“不对!是第四本。”我想不起来还有哪一本。她提醒我,第一本是Bubu阿姨自己编辑印刷的《走过味自慢》。那是Bubu早期经营味自慢餐厅的部分食谱与生活记录。我很讶异小朋友居然会记得这本册子。她说:“别忘了,Bubu阿姨是我的偶像。”
这个正处于青春狂飙期、在除了功课没有其他生活的中学阶段努力调适自己的孩子,会懂得把Bubu阿姨珍藏在心里当偶像,我真的很为她高兴。
听到一群朋友对中学教育的批评之后,有一位刚上任的小学校长感慨说,回忆起自己的中学生活,最有意义的学习,是当时学校为了应对某项政策而推动的十项技艺学习,他选择了木工。如今,他接任一个有三分之二学生是单亲、隔代教养家庭的偏远学校,他觉得,纯粹知识的学习已经很难点燃孩子天生本有的学习热忱,他必须另辟蹊径,为孩子找到其他学习途径。所以,他邀请小区人士及推动“小区有教室”的“中研院”民族所余安邦教授、北埔大隘社的舒诗伟先生,以及上善人文基金会小学统整课程编写小组的王修亮老师加入顾问团,效仿美国金恩中学“从菜园到餐桌”的课程,给孩子更多融入课程的实作学习。
我衷心祝福这位令人尊敬的校长能在教育体制内引动更多的改变;但我也深知,若非体制外有了更早一步的觉醒与行动呼应,这个力量还是无法蓄积成足以影响全面的风潮。而Bubu从《妈妈是最初的老师》到《厨房之歌》(简体版书名为《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让一股正在酝酿的力量快速扩散起来。
在Bubu的博客花园里,妈妈们昵称Bubu是仙女。她的确是仙女,在这样的时候,她开始在社会上现身,用总是柔软、温暖、优雅的姿态,为大家展现一个母亲通过家庭生活的经营,对子女教育可以发挥多么深刻的影响。于是,逐渐有更多父母认同──对教育的关心,不必然要声嘶力竭地试图改变学校,寄望学校能帮我们做什么,只要在绵密的生活互动中,孩子就可以学到最有价值的能力。而Bubu这本《我的工作是母亲》为大家更进一步展现的是,不只是厨房,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亲子共学的场域。
外甥女只不过在一场Bubu为小朋友设计的泡菜制作课程中跟Bubu“共事”过一次,而Bubu阿姨的风采已经深深烙印在她心里,成为典范。在她眼里,我这个亲阿姨还有很多很多要跟Bubu阿姨学习的地方。我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读者如果细心比较这篇序言跟Bubu的任何一篇文章就会发现,Bubu说的都是她怎么做,而我说的都是“道理”。真正有力量的不是“道理”,而是行动。孩子敏锐,他们凭直觉就可以分辨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典范。所以,不要再用“道理”引领孩子,他们更乐于在行动中学习。
简体版自序/我的工作是母亲
《我的工作是母亲》从出书到简体准备再版,时间一过十二年了。在这十二年中,有许多年轻人建立家庭,变成了母亲;有新手母亲借由日复一日踏实的养育工作,升格为资深母亲;而我自己家中的小女儿,也在今年二月满三十岁了。
当了三十几年的母亲,回顾伴随孩子成长经常反复出现的心境,竟找不到任何一句贴切的成语可以代为概述;然而“我的工作是母亲”或说“好好当母亲是我的工作”这几个字,仍然是我对亲子关系最深刻的自许;也是如今我对身边年轻母亲们的鼓励与同情。
我说的“同情”,当然是不带有任何贬意的怜悯。跟许多人一样,身为母亲的我,因为相同的过程,所以了解那些偶尔会出现的疲倦、沮丧、失望或恐惧。而一年年加深的经验更使我确认:只要不放弃对“当母亲”这份工作的执着、喜爱与检讨,在低落的情绪之后,安慰、振作、希望与坚强,总会微妙地相伴相生;这便是我对年轻母亲的鼓励。
有不少读者和我的成人学生都曾问我:“为什么您总能够保持稳定?”这真是一个又简单又困难的提问。简单是因为我的心意清楚,答案只有两个字;困难是,就怕答案太简明,听的人想玄了,反而不信。但事实真只如此,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是因为我“想要”稳定,因此自己得采取有益的行动以保持想望中的稳定。是“意愿”帮助我,在身为母亲多重任务的压力下有了具体的目标,于是在朝着目标前行当中,我自然而然地:
集中精神,
善用自己的能力,
运用各种物质或非物质的条件。
时代华文的编辑们,显然很了解我那简明的答案;分析了我一直以来不改初衷、力行不断的分享;于是他们在简体版中,以书系名,给了读者一个十分贴切的提醒:“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我很感谢这份深入的了解,也期待读者能从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点勉励,经营出自己更美好丰富的生活细节。
繁体版序一/家是心之所向
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到一个很远的城市去求学。虽然学校环境优美,照顾我们的修女个个慈蔼,但对一个恋家的孩子来说,仍然有许多难以适应的情境。
学校在一条河的对岸,天黑之后,我常常望着河岸另一头的住家所映出的温暖灯光,想念家中的父母。从此之后,一个家庭所散发出来的光源成了我最向往的追求。它的柔和及调配,仿佛成了我估量一个家庭是否生活丰富,是否心灵满足的指标。对我来说,人间幸福再也没有比在一盏灯下欢聚的一家人更具象了。我总是听到安家之歌轻轻传唱在那些人的心中。
之后我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为孩子安置一个温馨的家是我最钟爱的功课。我希望她们能因为在家庭里感受到的一切美好而喜悦,更希望在家中温暖的召唤下,亲情带给每一个人以力量。因此我也总是持续地用习动的心和操劳的手唱着自己的安家之歌。
有了孩子之后的二十年中,我们有过几次大迁移。举家迁移是大家都怕的事,但每次只要带着家人,带着自己的书和那些陆续买成、陪伴我们居家过日子的餐具,不管搬到哪里、生活条件如何,我都不以为苦。
我会尽快地动手把一个像样的家布置起来。在那样的家里,生活可以很快安定下来;孩子可以作息规律;我可以随时为家人烹煮一顿可口的晚餐。
和孩子们讨论功课,或一起操作家事的时候,我的安家之歌在平凡但充实的生活里,日复一日地悠悠唱起。
我曾从一本书上记下一段文字,字中有许多真诚的教导。
永远不要在地上安家,要在自己的脑袋里安自己的家。你自然会在那里找到需要的家当──故人往事、可信赖的挚友、学习的热忱等。那么,尽管你去闯四方,家都会跟着你。
我常在笔记里翻阅并且深思这段话,在思索中寻得不一样的力量。如果由我来定义,我会说──家是心之所向。那个安定处不一定要有华美的屋壳,但绝对是一个独特的精神聚所。
适当的物质让家更具功能,但是只有物质却没有心的家却不能带给家人真正的舒适。
想想,这是多么珍贵的一种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家庭的“建筑师”,用我们所有的一切来构筑一个有形的空间和一种无形的价值。
如果两者相得益彰,安家之歌简单但清越、快乐的乐音,就会永不停歇地谱满我们和家人的一日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