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阐述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对会计的含义、对象、会计基本假设及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核算方法;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账户及其基本结构、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及利润等业务的核算;按经济内容、用途和结构的分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方法、使用规则、对账与结账、错账更正方法;财产清查的内容和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会计报表附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和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了讲解
1.内容新且通俗实用。本教材吸收了新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新规定,按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原则设置教材内容,为了适合会计初学者的学习,本书每章设置了学习目的,在每章后面都附有本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与讨论及练习题,以便初学者顺利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内容重基础强能力。本书重点内容突出:本书重点阐述了会计的核算基础和核算方法及账户、复式记账法、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等会计学原理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又通过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来强化会计核算技能。3.体系完整且详略得当。本书考虑了会计学原理体系的完整性,涵盖了会计学原理应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重点的内容突出介绍,但对部分内容,比如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则只做一般性介绍,具体如何编制可在中级财务会计中学习。
会计学原理课程不仅是会计学专业,同时也是经济与管理类其他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
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
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专业学习基础,也可帮助经济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
学生更好地理解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拓展其学科视野。基于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本教材编写
组特组织了具有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与该门课程学习相配套的教材———《会计学
原理》。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第1,反映了我国新会计及税收制度。本教材内容充分反映和把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税收法律制度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以财政部2019年修订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对
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内容做了详尽的阐述。
第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教材以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充分介绍了会计的含
义、会计对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复式记账原理等会计基本理论,同时
将设置账户、借贷记账法、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作为
本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中配有大量的记账凭证和账页格式说明会计方法和会计技能的运用,
便于初学者增强对会计的感性认识。
第三,体系完整,内容务实。本教材根据学科特点,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
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完整地反映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
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了帮助各类初学者更好地理解会计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本教材每章
都设置了学习目的、本章小结、关键概念、思考与讨论以及丰富的配套练习题目。
参加本教材编写的人员有:周一萍(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李月华(第1章、第六章),董
火鲜(第五章、第七章、第十章),何秀平(第八章、第九章)。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
大量国内外优秀教材和科研成果(不限于参考文献中列出的部分),在此特向相关作者谨致谢
意!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不
吝赐教,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编者
2020年7月
周一萍,女,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曾历获黄冈市先进会计工作者、黄冈师范学院首届十佳师德标兵、黄冈师范学院美一线教师、黄冈师范学院优秀工作者、黄冈师范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科研分别获得黄冈市第六届及第七届社会科学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奖、湖北省会计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黄冈师范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及黄冈师范学院教材项目研究三等奖一项;教学曾两次获得黄冈师范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主持国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两项、主持省厅级重点研究项目三项及多项校级教科研项目,作为重要参与人参与省厅级项目多项。在《财务与会计》、《会计之友》、《财会月刊》等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公开出版的教材三部,作为第1副主编和编委参编教材多部。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会计的含义…………………………………………………………………………… 2
第二节 会计事项及会计对象………………………………………………………………… 6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及核算基础…………………………………………………… 9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1
第五节 会计核算方法………………………………………………………………………… 14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19
第一节 会计要素……………………………………………………………………………… 20
第二节 会计等式……………………………………………………………………………… 29
第三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42
第一节 会计科目……………………………………………………………………………… 43
第二节 账户及其结构………………………………………………………………………… 49
第三节 复式记账原理………………………………………………………………………… 52
第四节 借贷记账法…………………………………………………………………………… 56
第四章 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79
第一节 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概述……………………………………………………… 80
第二节 筹集资金业务的核算………………………………………………………………… 81
第三节 供应过程业务的核算………………………………………………………………… 85
第四节 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 89
第五节 销售过程业务的核算………………………………………………………………… 97
第六节 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 103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117
第一节 账户分类的意义和原则…………………………………………………………… 118
第二节 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119
第三节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122
第四节 账户的其他分类方法……………………………………………………………… 132
2
第六章 会计凭证……………………………………………………………………………… 137
第一节 会计凭证概述……………………………………………………………………… 138
第二节 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146
第三节 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149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155
第七章 会计账簿……………………………………………………………………………… 162
第一节 会计账簿概述……………………………………………………………………… 163
第二节 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方法……………………………………………………… 168
第三节 会计账簿的使用规则……………………………………………………………… 181
第四节 对账与结账………………………………………………………………………… 185
第五节 错账更正方法……………………………………………………………………… 187
第八章 财产清查……………………………………………………………………………… 195
第一节 财产清查概述……………………………………………………………………… 196
第二节 财产清查的内容及种类…………………………………………………………… 198
第三节 财产清查的方法…………………………………………………………………… 199
第四节 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205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214
第一节 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215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220
第三节 利 润 表………………………………………………………………………… 230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237
第五节 会计报表附注……………………………………………………………………… 241
第十章 账务处理程序………………………………………………………………………… 246
第一节 账务处理程序概述………………………………………………………………… 247
第二节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249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294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299
参考文献…………………………………………………………………………………………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