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谭延闿枯树赋》为其一种。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 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其点画丰满圆润、挥洒从容,而体势疏朗,气势夺人,从而形成了宽博温厚、含蕴性灵、雄健开阔的韵致。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被誉“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谭延闓曾多次书写北周文学家庾信撰作的辞赋名篇《枯树赋》,其中于壬戌年(一九二二)立夏后二日书写的大楷《枯树赋》于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作是典型的“谭家样”,蓄霸气于醇雅,含奔放于留驻,加之是自运,比临写的《麻姑仙坛记》更加自然生动,堪称谭体楷书的代表作品,有益来者,足资后学。
谭延闓(一八八○—一九三○),初名宝璐,字祖安、组庵、祖庵,号无畏、慈卫、訒斋等,湖南茶陵人。清大臣谭钟麟之子,清末民初重要政治家、书法家。他在光绪三十年(一九○四)以甲辰科会试第一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湖南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他成为职业政治家,历任国民政府要员,官至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有《组庵诗集》《谭祖安先生书麻姑仙坛记》《谭延闓文集》《谭延闓日记》等著作行世。
作为名门望族的后代,谭延闓五岁开蒙读书、写字。早年仿清代书家刘墉、钱沣和翁同龢的楷书和行书,三十岁以后留意唐代书家颜真卿碑刻,尤嗜大字《麻姑仙坛记》,曾于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二年勤临二百二十遍,同时参以钱沣楷书笔意,最终形成用笔老辣劲拙、结体宽博疏阔、章法茂密沉雄的风格,将清代中期以来由钱沣、何绍基和翁同龢接力的颜体楷书风格推至新的高峰。谭延闓的行书主要学习颜体和翁同龢,成就斐然。晚年试图通过临习苏轼、米芾等各家行书实现变法,但天不假年,令人扼腕。
书法为谭延闓一生最重要爱好。他虽无专门书论,但在诗歌、题跋、书信和日记等文献中偶有提及,皆肯綮之言。其论“北碑南帖”,有“唐以前皆师右军,无所谓南北,……他日铁路开通,发见北朝人简札书,必可证吾说。以圆熟为南宗,方硬为北宗,必非定例也矣”。论书格,则有“作诗与写字同,宁涩毋滑,宁拙毋俗,宁苦毋易”。论结构,则有“古人作书,上不让下,左不让右,盖作书时闻于无见好之心未尝预为之地也。其拙在此,其高出后人亦在此。颜书明显,小欧亦然,宁上占下地步、左占右地步也”。
谭延闓在三十歲以后书名渐起,随着位高与日俱增,求书者众,一时纸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他以字径逾尺的颜体楷书为中山陵纪念碑书写“中国国民党葬先总理孙中山先于此”碑文,此金字丰碑至今巍然耸立。一九四八年,定位于书法入门书的民国书法大家作品合集《书法大成》出版,将谭临颜体楷书和自书楷书列入“正楷临范”,供学者参考。在民国书法史上,凭借一手庙堂气息浓厚的颜体楷书,谭延闓与长于草书的于右任、优于篆书的吴稚暉和擅于隶书的胡汉民并称“民国四大书家”。
谭延闓曾多次书写北周文学家庾信撰作的辞赋名篇《枯树赋》。他于壬戌年(一九二二)立夏后二日书写的楷书《枯树赋》于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作蓄霸气于醇雅,含奔放于留驻,加之自运,比临写的《麻姑仙坛记》更加自然生动,堪称谭体楷书的代表作品。为广流传,今据以重新编印出版,合四页于一页影印,尚希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