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海考古文集(套装上下册)》是张学海先生关于新石器及商周时期文化研究的论文集。张学海先生是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著名专家,《张学海考古文集(套装上下册)》收集整理张先生重要的考古学术文章三十余篇结集出版,展示张学海先生的主要学术成果。
《张学海考古文集(套装上下册)》中文章对鲁故城墓地的墓葬进行了分组,区分了商、周系墓葬的不同文化特征;概括了齐、鲁文化的基本特征,证明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研究了山东史前聚落时空关系的演变,提出中国国家形成模式的一家之说,指出国家产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根本标志;对古城的起源与发展,创新传统田野考古方法与构建史前考古新模式等课题作了研讨。
《张学海考古文集(套装上下册)》的出版对新石器及商周时期文物考古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1961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完成五年学业之后,我面临着毕业分配问题。我先申报攻读研究生,后因山东的分配名额未满,且对齐、鲁两国历史文化有兴趣,于是就更改志愿,来到山东文物部门工作。能够学以致用,不胜欣喜,我满怀激情,不遗余力地辛勤耕耘,为拓展齐鲁大地的考古事业起了点增砖添瓦的作用。回顾自己的考古人生,我为能够重视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颇感庆幸。
首先,是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的问题。我国的考古工作分属科研、文化与高教三部门,被戏称为考古界的“国防军”“地方军”和“军事院校”。虽是笑话,但也说明了三者机构性质、基本任务和工作状态的不同。“地方军”是指省级文物考古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归属文化部门,当他们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时,当然要以省级文物考古机构的基本状况为依据。但是,当时的北京大学是我国唯一设有考古专业的大学,我们1956级考古班又是首次基本上面向地方文化部门分配的,因此我们对省级文物考古机构及其工作状况知之甚少,不知它是文化单位,基本任务是保护文化遗产,考古发掘的直接出发点通常是保护文物与抢救文物,而非科学研究,这和科研、高教系统考古机构的属性与任务不同。虽然,表面看来三者都搞考古发掘,但是发掘目的与工作状态有区别,不能以后两者的工作状态为准,定前者的是非。实际上笔者开始曾不适应本单位工作,存有感到杂乱、不专、不像研究机构、难以成才成家的消极想法,主要原因就是以后两者的工作状态来衡量前者的结果。当时省级文物考古机构的田野考古人员很少,尤其欠缺独当一面的专业骨干,而全省的文物保护任务又很繁重,所以,专业人员分工不能过细、工作繁忙甚至杂乱在所难免,只能服从工作需要,积极地去适应,才能不断提升思想与业务素质,成长为能扛大梁的业务骨干。
上册:
自序
西河文化初论
后李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之联系初探
从大汶口文化看我国私有制的起源
城子崖与中国文明
城子崖遗址勘探试掘记述
试析岳石文化的年代
山东史前聚落时空关系宏观研究——苏秉琦学术思想在山东考古的再实践
新中原中心论
鲁西两组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及对几个古史问题的思考
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
环壕聚落·土围聚落·城堡·早期城市
中国城的起源与原始城的发现
从考古发现谈鲁西南地区古史传说的几个问题
东土古国探索
论莫角山良渚文化古国
论龙山文化景阳冈类型
试论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国
莒史新探
豫西北地区国家起源初探
下册:
论东夷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再论东夷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略说东夷史的几个问题
五帝时代社会性质浅析——兼论部落向国家的过渡
海岱考古与构建山东古代史
考古学反映的山东古史演进
论鲁城周代墓的类型、族属及反映的问题
齐营丘、薄姑、临淄三都考
齐鲁故城的基本格局和《管子》《考工记》的城建思想
齐、鲁文化四题
陈庄西周城蠡测
论构筑史前考古新模式
再论构筑史前考古新模式
大遗址探掘:实践与方法论
论著索引
后记